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潍坊报道
在现代农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正经历着从“经验养殖”到“数据养殖”的深刻变革。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位于潍坊市寿光市田柳镇的养殖基地,场区占地523亩,以6300头荷斯坦奶牛为实践样本,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起覆盖养殖全流程的智慧管理体系,先后获得“GAP认证”“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农垦标杆牧场”“省级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等称号,为规模化牧场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首农方案”。
破局传统养殖困境:国有控股企业的智慧化转型探索
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自落地寿光以来,便承载着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的使命。牧场总投资2.1亿元,年产奶量达4万吨,在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始终以“牛奶优质、管理先进、科学饲喂”为核心建设原则,通过散栏饲养、TMR饲喂、转盘式挤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逐步突破传统畜牧业“劳动强度大、管理精度低、资源利用散”的瓶颈。
传统奶牛养殖中,“看天喂料、凭经验管牛”的模式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需求。当存栏量突破6000头时,牛群健康监测、饲料精准配比、产奶质量管控等环节的管理难度呈几何级增长。唯有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大脑”,才能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运营”的跨越。
基于这一认知,牧场从硬件设备升级到软件系统搭建,全面推进智慧化改造:在牛舍安装温湿度指数传感器,实现环境参数实时采集;引入智能挤奶、自动饲喂等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干预;搭建覆盖全流程的数据管理平台,让每一头奶牛、每一次饲喂、每一轮挤奶都可量化、可追溯。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畜牧业生产关系的重新定义——让数据成为比土地、饲料更核心的生产要素。
数据驱动的养殖革命:构建牧场“智慧中枢”
在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的信息中心,牧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勾勒出牧场的“动态画像”:全群奶牛头数,泌乳牛头数,当日商品奶头日产吨数……这些数据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牧场生产管理系统输出的“决策依据”。这套部署在阿里云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同牧场的“神经中枢”,实现了养殖全流程的数据互联互通。
系统为每一头奶牛建立了“电子档案”,从出生登记、生长发育、繁殖配种到产奶性能、健康状况,数据随牛群异动实时更新。在牛只登记模块,可清晰查询每头牛的血缘信息、出生日期、母亲产奶量等基础数据;繁殖信息模块则记录着发情时间、配种记录、妊娠状态,系统会自动提醒“待配牛只”“久配不孕”等异常情况;产奶信息模块通过与挤奶系统联动,实时上传每头牛的产奶量、乳成分数据,形成“个体产奶曲线”。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追踪,让管理从“模糊判断”转向“精准施策”。
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深度挖掘”。生产数据按“奶牛、设备、库存”等模块分类汇总,可以生成“生产日报”“月度分析”等常规报表。
智能装备的场景落地:从“人管牛”到“机器管牛”的跨越
如果说数据系统是牧场的“智慧大脑”,那么遍布各环节的智能装备则是执行指令的“神经末梢”。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通过智能挤奶系统、TMR饲喂智能监测系统、环境调控设备等的协同应用,构建起“少人化、精准化、高效化”的养殖新模式,实现了从“人管牛”到“机器管牛”的质变。
走进挤奶车间,80位转盘挤奶机正以稳定的节奏运转,智能挤奶系统的核心在于“个体识别”与“数据实时采集”——每头牛的脚踝上都佩戴着电子计步器,当进入挤奶位时,系统自动识别其身份,调出对应的挤奶参数。系统会记录每头牛的挤奶时间、产奶量、流速曲线等数据,形成“单牛挤奶报表”。假如,产奶量突然下降,或许与健康状况或饲料变化相关。这些数据实时上传至牧场生产管理系统,为牛群健康监测和饲料调整提供依据。智能挤奶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保障了牛奶质量。系统通过自动脱杯、挤奶序列优化等功能,减少了人工操作对牛奶的污染。
在饲喂环节,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智能监测系统正重新定义“科学喂养”。系统通过数字传感技术,实时监控配料、投喂全过程,实现“配方管理、配料管理、圈舍管理”的智能化。饲喂车在行驶过程中,终端会实时显示“实际投料量”与“计划投料量”的偏差,一旦超过阈值便自动报警。
系统还能记录每辆车的作业轨迹、完成时间、投料位置等数据,形成“饲喂追溯报表”。管理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优化饲喂路线,提高作业效率,同时确保“不重喂、不漏喂”。
奶牛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产奶量与健康状况,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通过“传感器+自动设备”的联动,构建起全天候的环境调控网络。当牛舍THI指数超过68%时,AI视频智慧喷淋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牛只位置,启动点对点喷淋,相比传统的“大面积喷淋”节约用水70%;温度超过18℃,风扇自动启动,增加牛只舒适度;冬季来临前,饮水槽自动加热系统将水温稳定在20℃左右,避免奶牛饮用冷水应激。
这些设备的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至牧场管理系统,形成“环境参数曲线”。管理人员可通过历史数据对比,找出环境变化与产奶量的关联规律,例如发现“温度10-15℃、相对湿度30%左右时,泌乳牛产奶量最高”,从而优化调控策略。这种“按需调控”的模式,让奶牛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粪污处理的“循环智慧”:从“环境负担”到“资源宝藏”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粪污的科学处理。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构建的“粪污处理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闭环,让昔日的“环境负担”变身“生态资源”。
粪污处理从“自动化清粪”开始——刮板设备按设定时间将牛舍粪便推入收集通道,送至处理区后,先经固液筛分系统分离出固体粪渣和液体粪水。固体部分通过传送装置进入堆肥区,在曝气发酵作用下发酵腐熟;液体部分则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依次经过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等环节,沉淀后,再经消毒处理达标。
整个过程由控制系统自动联动:当固液分离机的筛网堵塞时,系统启动反冲洗;回冲池水位低于设定值时,回冲泵自动补水;污水处理各环节的流量、液位等参数实时监控,超标即报警。这种“无人值守”的运行模式,将处理效率提升,人工成本降低。
处理后的粪污实现了“全量利用”:腐熟的固体粪渣一部分作为牛床垫料,替代传统锯末;另一部分作为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种植。2023年,牧场投资100万元引入滴灌施肥器,通过拖拉机将液体粪肥精准施用于自有农田,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
智慧化应用的综合成效:效率、品质与生态的多重提升
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的智慧化实践,并非单一技术的孤立应用,而是通过“数据系统+智能装备+循环模式”的协同,实现了生产性能、养殖效率、资源利用的全方位提升,彰显了智慧畜牧业的“乘数效应”。
在智慧化管理下,奶牛的生长环境、营养供给、健康状况得到精准调控,直接推动生产性能提升。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大幅减少了人工需求,效率的提升让牧场在规模化养殖中保持了成本优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粪污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让牧场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周边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有机肥的还田利用,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形成“养殖生态化、种植有机化”的良性循环。这种“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更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为牧场赢得了“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口碑。
未来展望:向“更智慧”的畜牧业迈进
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的智慧化转型从未止步。2025年,牧场新上机器人推料系统,通过每日自动巡航推料,与TMR饲喂系统联动,进一步提升饲料利用率和推料稳定性,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这一举措是牧场“技术迭代”理念的延续——始终以创新技术破解养殖痛点。
下一步,牧场计划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增加牛只个体传感器数量,实现“每头牛的实时状态监测”;开发AI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产奶量、疾病风险;构建“数字孪生牧场”,在虚拟空间模拟养殖场景,优化管理策略。这些规划的落地,将推动牧场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无人化”升级,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的终极目标。
从数据驱动的管理革命,到智能装备的场景落地,再到循环模式的生态构建,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以6000头的牧场为试验田,书写了智慧畜牧业的“山东样本”。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不仅能提升养殖效率,更能重构畜牧业的生产逻辑,让“优质、高效、绿色”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标签。在这条转型之路上,首农畜牧山东分公司正以持续的创新,为中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着“首农智慧”与“首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