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全国方言哪家强?
四川话妥妥的头号种子选手
凭借语音、语调、词汇和表达方式等等
在网络上闯出了一条 “新赛道”
作为最魔性的方言之一
一开口就是自带buff!
今天我们来浅浅拆解一下
四川人语言系统的几大buff组件!
节奏感Buff
天生带Flow
网上流传着一句戏言:
中国rapper千千万
川渝至少占一半
每个四川娃儿
从小就生活在浓厚的说唱氛围里
四川人街头叫卖是这样的
耗儿药,耗儿药
耗儿吃了跑不脱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上古灭世霸王龙
卖山药,卖山药
卖铁棍山药炖鸡炖鸭炖猪脚
补肝补肾补脑壳
娃娃吃了考大学(xuo)
四川人的社交用语是这样的
社会东西烫,不要鼓捣犟
人活二十几,全靠懂得起
滚滚抱着奶爸的腿,想喝牛berber~
图片来源:ipanda频道
小时候听得童谣是这样的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到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
白马跳的高,胖娃儿耍弯刀
弯刀耍的圆,胖娃儿吃汤圆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喝茶
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妖尖儿说闲话
不论是单押、双押还是跳押
四川人都手拿把掐!
究其原因
是自湖广填四川多轮移民后
旧巴蜀方言与外来方言逐渐交融
形成了如今极其适合说唱的方言发音
普通话的尾韵有22个声母与39个韵母
四川话的尾韵则有20个声母与36个韵母
且没有zh、ch、sh、r四个舌尖后声母
相比普通话发音
四川话受到的音韵限制少了138条
(其实就是发声和组词方式更简单)
属于是老天爷赏饭吃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生活在波兰克拉科夫
叠词Buff
自带加密功能
四川人说话非常爱用叠词
叠词被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里
比如:
手或者脚是爪爪
吃肉叫吃莽莽
喝水要用水杯杯
刘海叫披披毛(péipéiměr)
纸条叫纸飞飞
形容固执是犟拐拐
除此以外
针对不同用途还叠出了不同的逻辑
1️⃣词性转换公式
单字动词➡️叠两次变名次
叠三次变回动词
比如:
“盖”
“盖盖”(意为盖子)
“盖盖盖”(意为盖上盖子)
“铲”
“铲铲”(意为铲子)
“铲铲铲”(意为用铲子铲)
“兜”
“兜兜”(装东西的袋子)
“兜兜兜”(意为用袋子装东西)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中国驻法大嘻种、琢磨玩儿的老金
stan|i人组
2️⃣声音魔性化
拟声叠词自带画面感
比如:
夺夺夺
(表达快速敲击)
㝩㝩㝩
(表达物品碰撞声)
(⚠️外地人需结合语境破译动作)
3️⃣儿化音叠加buff
四川话除了单纯的叠词外
还喜欢在后面加儿化音
(⚠️外地朋友建议搭配本地翻译阅读)
比如指路的时候这样说:
前面转四个弯弯儿,然后倒转一丝丝儿
那个房子的边边儿,倒三个拐拐儿
川川看到网上分析说
四川人爱说叠词是因为
盆地聚居文化催生了这种亲昵的表达
很多人都说
不说叠词四川话基本上就被封印了
不过据说叠词也并非现代产物
古诗词中就有用叠词增强韵律的功能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表达Buff
字典里没有开门见山
四川人说话喜欢找角度
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是
“侧面描述”
一句简单的话,过了四川人的嘴
多少带点阴阳怪气
讽刺的艺术简直是浑然天成:
当你下个寻求安慰时(例如生病)
可能会得到一句:
多耍会儿手机就好了
当你周一上班遭不住的时候
可能会得到一句:
周末偷牛去了哇?
当你想要确认一件事儿的时候
得到的回答可能是:
不是蒸的还是煮的吗?
当你遇事临阵磨枪的时候
就会传来一句: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五十一号先生
如果是第一次听到的人
肯定会觉得有点冒犯
这就是四川人常说的“弯酸”
指的是有意或无意的刁难
但是不具备攻击性
是用幽默的方式把脾气软化
出来的效果要把人气到发笑
给彼此一个台阶下
四川人讲话自带buff
不是靠训练得来的输出技巧
而是整个语言文化长期形成的
情绪节奏 + 表达审美 + 生活态度
展现了四川的鲜活生命力
四川话还有什么有趣的buff?
踊跃发言!期待分享!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四川卫视
编辑:牛肉干
校对:周莎
责任编辑:程昕
审核:马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