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寨墓地是随州地区近年经科学发掘的一批重要汉墓,内涵丰富,特别是其中M8出土的一批简牍,学术价值重大。竹简出土时位于椁室南边箱东端,立靠在隔板上,大致呈卷状。木牍出土于椁室南边箱的竹笥内。签牌为后期室内清理时发现,一枚出自竹简中,三枚出自竹笥内。竹简经清理,共登记566枚,包括一部分有字残片和无字残简。其中完整竹简约360枚。竹简形制较为一致,均两端平直不削角,完整简长27.8~28.2厘米,根据宽度、厚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宽约0.8 厘米,简略薄;另一类宽约1厘米,简略厚。每支简有上、中、下三道编绳,天头、地脚各约1厘米,中间编绳大致位于简的中部。多数竹简上存留有编绳,清理时多见编绳叠压文字的情况。简文用墨抄写在竹简篾黄一面,字体为工整的隶书,厚、薄两类简的书体不同,可能为不同的抄手书写。 有字木牍呈长方形,四边平直,上下两端修平,长25.5、宽3.5厘米,一面用墨书写文字,字体为隶书。 这批简牍按照内容,可分为日书、文书、告地书和签牌四类。
出土竹简正、侧面照片
周家寨墓地与早年发掘的孔家坡墓地共处一个岗地,位置相邻、年代相当、面貌相同,二者应属同一墓群,可统称孔家坡―周家寨墓群。其中周家寨墓区位置略高,靠近岗顶,而孔家坡墓区则位于岗地南坡的山脚,二者中间相距600米,这一区域尚未发掘但走访调查以及初步勘探显示二者之间亦多有墓葬分布。出土文字材料显示,周家寨M8墓主路平为桃侯国都乡下辖之高里人,周家寨M9墓主为蔡丑,孔家坡M8墓主是库啬夫辟,这些姓氏材料显示,三者明显属于不同家族,他们如此毗邻埋葬,表明该墓地应或是西汉桃侯国的公共墓地。
周家寨墓地与孔家坡墓地分布总图
关于桃侯国,《汉书》同时载有“桃侯”和“随桃侯”。《汉书》载高祖刘邦封功臣、外戚、王子为侯者“凡百五十三人”,其中有一桃侯,系项羽枝属,“以客从”,赐姓刘,即桃安侯刘襄,其封国位于梁国境内。传四世至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坐酎金免”。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复封广川王之子刘良为桃侯。此桃侯国属巨鹿郡,后为冀州桃县,地在今河北衡水之冀州、深州间。“随桃侯”则始见于汉武帝时期,《汉书·西南夷两越朝鲜传》:“苍梧王赵光与粤王同姓,闻汉兵至,降,为随桃侯。”《汉书·功臣表》载随桃侯赵光于元鼎六年(前111 年)四月受封,食三千户,旋薨,其子赵昌乐嗣封。《汉书·霍光传》载公元前74年,霍光纠集36位朝臣向皇太后上书请求废除新继帝位的昌邑王刘贺,其中就有“随桃侯臣昌乐”,排名第10位。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赵昌乐薨,其子有罪,不得代立。直至平帝元始五年(5年),赵光玄孙赵放绍复封,食千户。
关于“随桃侯”地望,《汉书》作者东汉班固、三国吴韦昭及《史记索隐》作者唐司马贞等三家认为随桃侯国属西汉南阳郡。武家璧先生推断孔家坡牍文中的“桃侯国”应是赵氏随桃侯国的前身,可能是景帝所立的匈奴降侯,至武帝时以酎金失国,前后存在30年左右。随桃侯国与随县同属南阳郡,就是桃侯国在随县的一个有力证明。景帝时期冀州桃侯刘舍曾居相四年,同时在南方却存在一个随州桃侯,也许是为了与前者相区别,后者在文献中被称为“随桃侯”。马孟龙先生则认为,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王国境内不置侯国”制度正式形成,“徙侯国出王国”举措开始执行,侯国统一被纳入地方行政体系。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景帝中元六年桃侯国由梁国迁往南阳郡随县,但桃侯本人可能并未就国。元鼎五年,第四代桃侯刘自为因卷入“酎金案”而国除。桃侯国废除后或并入随县,随县可能由此改称为随桃县。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利用旧有侯国的建制,分封归附的南粤降将,把随桃县分封予赵光,这便是随桃侯国的由来。
孔家坡M8与周家寨M8牍文中“桃侯国”的记载表明,桃侯国在景帝、武帝时期已存在于随州。按上述马孟龙先生推断,自公元前144年随桃侯国始立,以公元前111年分界,此前属刘氏桃侯,此后属赵氏桃侯。不过,公元前111年桃侯易主,在考古材料中还未发现相关线索,考古学文化面貌也看不到明显变化。如此,周家寨M8墓主(或卒于前134年)与孔家坡M8墓主(卒于前142年)应均与刘氏桃侯国有关,而周家寨 M9墓主则应与赵氏桃侯国有关。 总之,周家寨新出《告地书》关于桃侯国的记载进一步确认汉代早期随州境内存在桃侯国的事实,可补史载之不足。从文献记载来看,“桃侯国”几经变迁,其中可能涉及迁徙、改封。因此,有关桃侯国记载的 再次出现,有助于认识该地区在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对研究西汉侯国地理制度及其历史演变有重要意义。
周家寨M8出土告地书
周家寨M8所出数量丰富的简牍是本墓地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日书这批简牍的主体内容。
日书是简册原有的书题,写在第一枚简的背面。同样的例子见于睡虎地《日书》乙种、孔家坡《日书》、睡虎地M77出土《日书》以及北京大学藏汉简《日书》。周家寨M8所出日书整卷经过缀合、编连和复原,竹简总数为 502枚,另有33枚残简无法缀合。根据简文内容,整理出78篇,其中57篇原有篇题,包括“嫁女”“裁衣”“居室”“死失”“五龙”“穷日”“徙时”“八望”“咸池徙” 等。
周家寨M8《日书》
周家寨M8《日书》获得了对汉代日书的大量新认识,借此可了解日书这种民间选择通书的传承流布状况,为复原中国历史上的择日体系奠定基础。其中所出批判日书的文字内容为研究古代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文献对择日吉凶有较深刻的阐述,带有思辨色彩,对择日行为表现出鲜明的批判态度,反映出朴素的唯物思想,对古代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周家寨墓地发掘材料进一步丰富了随州地区汉墓内涵,特别是周家寨M8出有纪年材料,时代特征鲜明,为西汉早中期墓葬年代学研究提供了典型墓例,它与孔家坡M8可以相互印证,尤为难得的是,二者身份明确,为研究当时社会结构提供了关键个案。孔家坡―周家寨墓群材料为研究汉东地区汉代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周家寨墓地新出简牍,保存良好,文字清晰、书法精美,而且数量较大,内容丰富,是我国近年考古出 土文献的又一次重要收获。其中周家寨《日书》与孔家坡《日书》相得益彰,是名副其实的随州汉代日书双璧。通过这批简牍,我们有望从数术史、风俗史、社会史等角度窥见西汉社会的若干细节。
本文由 王光明 刘鑫 摘自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著《随州周家寨汉墓简牍》。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随州周家寨汉墓简牍(全二册)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著
ISBN: 978-7-03-079039-2
定价:12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14年随州周家寨墓地的整体发掘材料的完整报告。内容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对墓地材料的整体介绍,包括墓地的位置及其历史概况,考古发掘的工作经过;墓葬的分布与墓葬形制,并对出土随葬器物进行了分类描述,该卷的突出特色是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对墓地出土木材种属进行鉴别、对出土植物遗存继续科学分析、对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下卷集中报告M8出土简牍的图版、释文和注释。全面展示简牍揭取、清理、保护、复原的完整流程,科学复原简册的原始面貌,完整公布出土简牍的内容,借助古文字学、出土文献学的方法对出土简牍进行释读和初步注释,方便学界进一步研究参考。
微信号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