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乎绝迹!山东农户11岁时发现1棵幼苗,花34年让它走出绝境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8 22:10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62年,家住山东单县的袁福君才刚刚11岁,有一天他在外面玩的时候发现了1棵长相奇特的植物幼苗。

袁福君感觉非常好奇,于是就将这棵幼苗挖出来带回了家,结果被家人认出来是在当地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一种植物。

这种植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被种植了,因为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都非常高,所以还曾经被当成贡品进贡朝廷。

但因为后来出现战乱,社会环境一变再变,加之这种植物需要专门的种植条件,所以到了上个世纪中期的时候几乎已经绝迹了。

袁福君找到这一棵幼苗之后,父母就将它保存起来,后面袁福君又零零星星在家旁边找到了几棵,栽到了庭院里面。

就这样,这些植物陪着袁福君一点点长大了,在种植的过程中,袁福君想过很多办法扩大种植规模,但因为缺少种植的科学方法,所以什么麻烦都碰到过。

比如雨水多的时候淹死过一些,浇水少了又旱死过一批,得过各种各样的毛病,最夸张的是地里面竟然还着过火,烧死了一批。

按照袁福君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麻烦都遇到过,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几乎都经历了一遍,真的很不容易。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96年,袁福君总算是种出了几亩地的量,于是就带着村里面的其他农户一起种,想着大家一起富。

就这样,袁福君用了34年的时间让这种植物一步步走出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但想要大面积推广种植这种植物依然非常困难,因为它十分“娇气”,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1次之后,至少有10年的时间就不能再种植这种植物了。

或者更严格地说,这块土地需要恢复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比如至少得花15年的时间。

但即便是这样,这种植物的种植面积还是在逐年变大,因为这种植物营养成分非常高,而且药食同源,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而且在2013年的时候,这种植物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现在深度加工产业也发展地如火如荼,未来很有可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这么珍贵呢?

«—【·珍贵的罗汉参·】—»

这种植物叫做罗汉参,它的外表呈现出土黄色,呈圆球形或不规则圆形,果实直径一般在2至5厘米之间,长3-8厘米,上有断续的环状轮纹,表皮光滑,无裂痕,无斑点者为佳。

削去外皮,可见其肉质洁白细腻,犹如羊脂玉般温润。

罗汉参对土壤的条件要求就比较高了,必须是半沙半淤的高岗地,这样的土壤既保证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水分,满足罗汉参生长对土壤环境的特殊需求。

它比较喜欢有机肥,合理配方施肥是高产的关键。

罗汉参生长的前中期喜欢湿润的环境、比较讨厌炎热的环境。

天气干旱炎热时需及时浇水,如此既能降低土地温度、保持湿润,又可避免表层干热灼伤苗根,进而确保罗汉参正常生长。

但同时,罗汉参又怕涝,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根部腐烂,因此种植地的排水条件也必须良好。

目前已知的罗汉参主要分布在山东单县莱河镇、李田楼镇、朱集镇等 8个镇、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从更大范围来看,历史上罗汉参在我国黄河流域等部分地区可能有过零星分布,但目前成规模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单县。

罗汉参种植最突出的难题就是不能重茬,种1年,最少10年不能重茬,这极大地限制了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对于种植户来说,需要有足够的土地储备来轮作,增加了种植的成本和难度。

而且半沙半淤的高岗地条件在很多地方难以满足,而且其生长前中期喜湿润怕炎热,后期又要避免涝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精准地控制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

一旦出现气候异常,如干旱、洪涝、高温等,罗汉参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从施肥、浇水到打顶等一系列管理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例如施肥的种类、数量和时间,浇水的频率和水量,打顶的时机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产量下降或品质降低。

而且罗汉参的病虫害防治也较为复杂,需要种植户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罗汉参是天然、无公害有机营养保健美食,其肉质洁白细嫩,煮熟吃之后清香甘美,爽口悦心,余味绵绵,久而不绝,风味独特。

它可以煮、炖、蒸、炒等多种方式烹饪,可与肉类、蔬菜等搭配,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营养全面丰富。

其地下块根是能够入药的,在一些传统中医配方中也有应用。

如今,罗汉参产业在单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袁福君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他深知,罗汉参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袁福君的带领下,单县的罗汉参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种植罗汉参实现了增收致富,罗汉参也成为了单县的一张特色名片。

袁福君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几乎绝迹的罗汉参重新焕发生机,走出了绝境,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菏泽日报《从庭院几株到万亩规模——单县一根罗汉参串起的产业链》2025-8-6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