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烽烟|传奇作家与传奇英雄共铸经典《桥隆飙》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8 19:03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抬手一枪打断电话线,三枪打灭三炷香,喊一句“乔八爷借路”就让日伪军闻风丧胆……这是胶东抗日英雄乔明志的传奇写照,著名作家曲波根据他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桥隆飙》,作品以抗日战争初期山东胶东地区为背景,以抗日英雄乔明志为原型之一,刻画了草莽英雄桥隆飙从一个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转变为自觉奋战的革命战士的艺术形象。


军旅生涯成为创作源泉

著名作家曲波以创作反映东北剿匪的小说《林海雪原》蜚声文坛,小说《桥隆飙》是他精心打造的又一部长篇巨著。这部小说讲述桥隆飙因家仇反抗恶霸,带领农民武装“飙字军”开展的自发抗日行动,又在共产党的指引帮助下,最终接受八路军改编的曲折复杂故事,展现了他从自发抗暴转向自觉革命的思想蜕变。作品通过拜师学艺、营救刀马旦、智斗汉奸等情节,塑造主角侠义豪爽的性格特质,勾勒出民间抗日力量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成长的轨迹,书中穿插八路军干部、潜伏战士与汉奸势力的斗争与较量,呈现抗战时期的胶东社会图景。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充分展现了桥隆飙与“飙字军”在抗战中的转变和英勇气概。


作家曲波

曲波原名曲清涛,1923年出生于龙口市石良镇枣林庄曲家村,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没念过几年书,13岁就辍学务农。但他酷爱文学,11岁那年,书里的字还认不全,他就读了多遍《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并喜欢听乡间老人讲《西游记》。年节庙会上演出的《打渔杀家》《狮子楼》《八大锤》《群英会》《铡美案》等戏剧也深深吸引了他,不但能大段地学唱,还能够背诵全部戏文。他还读了几十篇《古文观止》和许多首唐诗宋词,古典名著和戏剧的影响奠定了他以后文学创作之路。

1938年,15岁的曲波参加了八路军,随军转战于胶东半岛各地,曾经担任连队的文化教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务,还在胶东军区报社担任过记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从龙口登船渡海开赴东北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二十多岁的曲波就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深山密林与穷凶极恶的土匪周旋,在林海雪原中进行艰险的剿匪战斗。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他两次身负重伤,右腿留下残疾。

参加革命队伍后,曲波接触到了现代文学,除了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和一些杂文集,还读了《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福贵》等革命文学作品,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国外经典小说,给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养分。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经历,对文学的热情,给他的军旅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从一个仅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革命青年,到一个声名鹊起的作家,勤奋是曲波成功的基石。曲波的夫人刘波曾讲过,他读书有两个习惯:“一是精读、强记,读过的书全能记牢,重要的章节还可以背诵。二是揣摩、甚解,做到读而解其意,悟人情之哲理,悉世事之兴衰。”

新中国成立后,曲波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业建设,1955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5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一时家喻户晓成为热销书,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上演。此后,曲波又先后创作并出版了《山呼海啸》《戎萼碑》《桥隆飙》等长篇小说,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等,以及散文、诗歌。曲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转业干部成为著名作家,实现了巨大的人生跨越,他的作品成为几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文学记忆。

神枪“乔八爷”威震敌胆

桥隆飙是一位嫉恶如仇、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又有些粗鲁莽撞的抗日英雄,他身佩两把匣子枪,腰间横插短剑,远距离开枪十发九中。他集匪气侠气于一身,功夫高强,威震一方,令胶东地区日伪军闻风丧胆。小说《桥隆飙》先后两次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也使原型人物乔明志的传奇事迹名动全国,广为流传。

乔明志曾用名乔德山,1906年出生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村。他曾读过三年私塾,自幼性格倔强耿直,不畏强暴,嫉恶如仇。迫于生活,他青年时就闯荡江湖,17岁在眉村商会当保镖,1925年进入昌邑衙门的“马队”当马弁。他苦练枪法、攀檐越墙和擒拿格斗,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1929年,乔明志兄弟三人为乡亲们打抱不平,打死本村一名横行乡里的地主遭到通缉,从家乡逃出来,到平度加入绿林武装落草为寇,干上“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营生。因为年龄小,乔明志在其中排行老八,故“乔八爷”的名号便在江湖上流传开来。特别是他有一手好枪法,为了快速出枪,他把枪上的瞄准星磨掉,白天甩手打飞鸟,晚上举手打香头,弹无虚发。

1936年,这伙“杆子”想干一票大的——到济南抢银行,结果碰到了硬茬,遭遇重创被打散。乔明志再次受到通缉,亡命江湖。他带着私藏的一把短枪,一路打短工来到平度乔家村,编造了一个身世,与村里乔姓续上家谱后,在河边租了一间小屋干起了理发匠。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平度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罗竹风和乔天华,注意到这个行侠仗义的理发匠,见其有抗日救国热情而且还藏有枪支,两人积极争取之下,乔明志最终成为抗日游击队员。乔天华曾经试过乔明志的枪法:“早知道你‘乔八爷’了,听说你枪法不错,让我开开眼?”只见乔明志从腰里拔出手枪,对着三十米外的一棵柿子树,“啪啪啪”三枪,子弹把三个柿子完好无损地沿着蒂把打下来。实战证明,这是一名从草莽中走出的神枪手。

成功完成几次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后,乔明志于1938年转战掖县(今莱州市),担任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侦察大队长,参加了掖县玉皇顶起义;1939年春天,他担任胶东抗日第五支队特务营营长,担负起保卫胶东根据地设在栖霞、招远、莱阳、掖县、平度等地众多被服厂的任务。他胆识过人,又有谋略,尽管人手少,但他一方面分别派人在各地留守,一面率其余战士在几个被服厂之间驰骋往返,遍设疑阵,迷惑敌人,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日伪军。他领着部队晚上全速疾进,白天故意在工厂附近大摇大摆亮相,造成每处都有部队日夜守护的迹象,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在胶东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乔八爷”的传说逸事:在他刚刚加入革命队伍时,为收编平度一股土匪武装,他只身双枪闯匪穴,与土匪头子对黑话、比枪法,三枪打灭三炷香,技高一筹,让对方心服口服。后来,乔明志转任胶东军区特务三营营长,一度负责押送黄金,路程遥远,每次都要经过有敌人据点把守的胶济铁路,任务非常艰险。在他负责带队押运黄金时,每次到达铁路都喊一句“乔八爷借路,行个方便,互不干扰”,连喊三遍,伪军不敢阻拦,队伍安全通过。

在与伪军秦玉堂部队作战过程中,乔明志率部二十天内端掉敌人九个据点,缴获重机枪一挺、轻机枪六挺、步枪350余支。1943年春天的单山战斗中,他带领二十余人,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激战,击退敌人多次冲锋。

乔明志转战胶东,前后十三次负伤,屡立战功。1940年,乔明志赴延安受到中央首长的嘉奖;1943年,胶东军区通令嘉奖,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奖给他战马一匹、手枪一支。

民间化的叙事“接地气”

1952年,乔明志以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的身份转业回地方养伤,落户在妻子张淑堂所在的掖县王贾村,在相邻的平里店镇开了一家小餐馆。1956年公私合营,乔明志任平里店供销社饭店经理,他从未跟别人谈起战争年代赴汤蹈火、震撼敌伪的英勇往事。在周围人眼里,乔明志只是个笑呵呵的普通胖老头,没有人把他跟叱咤疆场的抗战英雄联系起来。

1960年,作家曲波从北京专程到掖县访问乔明志,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体验生活,点着小油灯在炕头上彻夜交谈,长达半月之久,广泛搜集了乔明志抗战期间的有关素材,把这位当年名震胶东的“乔八爷”塑造成闻名全国的“桥隆飙”。其实,早在1956年,乔明志便作为人物原型出现在胶东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中,小说塑造的抗战英雄“柳八爷”的艺术形象就借鉴了乔明志的故事,1979年2月出版的《桥隆飙》使得乔八爷的故事进一步流传。


《桥隆飙》连环画

作品中桥隆飙、马定军、沙贯舟还有“飙字军”队伍中桥隆飙的拜把子兄弟,个个性格鲜明。桥隆飙这个生长于草莽之间的“绿林好汉”,身上汇集着绿林作风、个人英雄主义和侠义思想,重义气、粗鲁莽撞、认直理、知错就改,这些既矛盾又富有张力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生动又“接地气”。曲波对这个驰骋在胶东大地上,充满民间野性活力的好汉和他带领的“飙字军”的刻画,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美学品格。

为了让作品在大众中产生影响,曲波采用了民间化的叙事模式,他借鉴《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传统作品,“读后自己则可像说评词一样讲出来,这类作品在一些不识字的群众间也能口传”。这也让小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智慧,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使得这部小说时至今日仍迸发着活力。

《桥隆飙》中民间化的生活气息还表现在不时出现的诙谐俚语,既保留了民间叙事的粗犷感,又兼具文学化的意象提炼,形成独特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审美感受。像“子弹擦过耳畔的瞬间,他突然想起老家屋檐下垂着的冰凌——冰冷,却透着亮”,作者将暴力与诗意并置,突破时空逻辑,强化了战争的压迫感,形成强烈的反差感和穿越感,通过矛盾意象的碰撞创造出深刻的审美张力,展示了作者细腻的心理刻画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

《桥隆飙》生动的语言、鲜活的艺术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滋养了一代代读者。今天重温这部抗战年代的英雄史诗,读来仍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令人心潮澎湃。穿越历史硝烟,回首80年前的峥嵘岁月,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义薄云天和铮铮铁骨铸就出不朽的民族魂魄,谱写出伟大的抗敌华章。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