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的滥用,可能会使整个SaaS指标体系崩溃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8 16:02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SaaS指标这么多,为什么非要死磕ARR

说来原因也非常简单。

首先,一家SaaS公司的估值,主要是基于ARR 此外,向董事会、投资者和潜在收购者能说明问题的核心指标,也只有ARR

换言之,所有SaaS指标中,ARR的“含金量”是最高的。

正因为ARR如此重要,所以就有SaaS公司,出于各种目的,用ARR来混淆视听。

其实ARR是有明确定义的:ARR包括基于年度订阅费用不包括基于用量交易和服务收入。

也正是基于此,IPOSaaS公司财报中,需要分开列出总收入和ARR收入。

如果ARR的定义被修改了,那么相应的ARR收入也就变了。即使使用“订阅收入”的说法,也并不能保证,将一些非经常性的收入,比如随订阅的用量或服务,一同划入ARR

这种做法带来外表光鲜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误导。

因为经常性收入,意味着高可预测性,“经常”与“非经常”相差极大。“经常”意味着后续大概率还有;而“非经常”大概率是后续就没了。

当然,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对ARR的财务意义上改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观故意的;另一种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ARR无法再套用SaaS的财务指标框架。

主观故意,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与软件业务的项目合同方式不同,靠着一股猛劲,就可能将销售额收入冲到一个高度。而要真正做到一个高ARR水平,绝非易事。

因此,有的SaaS公司就只能靠各种收入,如实施、培训、服务托管等收入,来做高ARR

但是,这些非经常性收入,毕竟是“非经常”的。它们基本不会出现再后续的收入中,所以只能再找其它收入凑ARR

而商业模式变化,导致ARR不再适用,这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必须定义“新的ARR”。

特别是,引入AISaaS业务,其收入就可能不再是“可订阅”的。比如,SalesforceAgentforc的定价策略对话采用按次定价模式

实际上,在海外SaaS行业和资本市场,已经出现所谓“AI ARR”的新分类

具体而言,就是原有的SaaS ARR仍然不变,但AI创建一个新的ARR框架其收入来AI功能解决方案比如机器人、助手

从而实现了,相同的指标不同的基准不同的估值。

附加的好处,首先是AI可以货币化了,其次是SaaSAI的回报率可以分开计算。

由于AI的迅猛发展,国内SaaS也需要从一开始就应顺应规则。

而有意为之的提升ARR,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迟早会露馅的。因为建立一个像样的ARR,需要数年时间,恐怕到时想补救都来不及。

特别是,这样干的公司多了,可能ARR这个金指标,最终也就一文不值了。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