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的喧嚣江湖里,艺人间的交锋与扶持常成为大众焦点,近日杨仪与岳云鹏因“唱功”引发的讨论,便裹挟着多方关注,连刘德华也意外被卷入其中,一场关于艺术评判、师门情谊与行业生态的探讨悄然展开。
事情的缘起,是杨仪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及跨界艺人的唱功时,言语间提及岳云鹏的舞台表现,认为其“唱功有待提升”,甚至用“业余水准”来形容。这番评价迅速在网络发酵,毕竟岳云鹏作为郭德纲麾下的顶流相声演员,虽以相声功底见长,但近年来在音乐领域也有不少尝试,其接地气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杨仪的直言不讳,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刻意讽刺”,认为在公开场合如此评价同行,有失妥当。
面对争议,郭德纲的回应尽显“护徒”本色。他在自家相声专场中谈及此事时,并未直接指责杨仪,而是话里有话地表示:“我们这行,不怕别人说不好,就怕别人不懂装懂。我徒弟唱得好不好,观众愿意听,愿意买票,这就比什么都强。”一番话既维护了岳云鹏,又暗指艺术评判应尊重市场与观众的选择,不必被单一标准绑架。郭德纲的“霸气”并非蛮横,而是基于对徒弟的了解与对行业规则的通透——在娱乐圈,观众的喜爱往往比所谓的“专业评判”更具分量。
令人意外的是,刘德华也因这场风波被波及。有网友翻出早年杨仪对刘德华唱功的评价,称其“音准一般,全靠人气撑场”,与评价岳云鹏的论调如出一辙。这让不少网友质疑杨仪的评判标准是否过于苛刻,甚至带有偏见。毕竟刘德华作为娱乐圈的“常青树”,其音乐作品虽未必达到声乐专业的顶尖水准,但《忘情水》《中国人》等歌曲早已成为时代经典,传递的情感与正能量影响了几代人。艺术的价值本就多元,专业技巧之外,感染力与社会意义同样重要,这或许是杨仪的评价中被忽略的维度。
这场风波的核心,其实是艺术评价的边界问题。同行之间的批评本无可厚非,客观的建议能促进彼此进步,但若是带着预设的偏见或为博眼球而刻意贬低,便越过了尊重的底线。岳云鹏的唱功或许确实不算“专业级”,但他在舞台上的真诚与幽默感,让歌曲有了独特的“岳式风格”;刘德华的演唱或许有技术瑕疵,但他用作品承载的情怀,早已超越了唱功本身。
从本质上看,这场争议也折射出娱乐圈的多元生态:有人坚守专业标准,有人拥抱大众市场,有人在跨界中寻找新的可能。无论是相声演员跨界唱歌,还是演员兼顾歌手身份,只要心怀敬畏、认真对待作品,就值得被尊重。郭德纲的“护徒”,护的不仅是徒弟的颜面,更是对“观众至上”理念的坚守;而观众对岳云鹏、刘德华的喜爱,也印证了艺术的生命力从来不局限于单一的评价体系。
风波终会平息,但留下的思考值得回味:在艺术的江湖里,批评可以尖锐,但需怀揣善意;坚守可以执着,但不必排斥多元。毕竟,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从来都不止一种模样。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