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郴州日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曾林 通讯员 何炳文
7月,骄阳似火,炙烤着安仁县牌楼乡熊峰村的田野。51岁的贺凌波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望着那金灿灿的稻浪,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他紧紧攥着湖南生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清平的手(如图),算起了丰收账:“500亩‘南晶香占’早稻,亩产超过600公斤!按合同价每50公斤湿谷118元计算,除去成本后每亩净赚700元!”
这片如今让他喜笑颜开的土地,曾经在乡亲们眼中却是“烫手山芋”。熊峰村群山环抱,冷浸田占比超一半。泉水灌溉虽能保墒,却让土层常年低温泥泞,“种一亩亏一亩”成了老辈人的共识。
去年,村党支部流转了500亩土地准备承包出去,然而接连几位种粮大户实地考察后都纷纷摇头:“这地,种不出钱!”
“再难,也不能让田土荒着!”今年初,以勤劳肯干闻名的村民贺凌波话语铿锵有力。妻子急得眼眶泛红:“全家老小都指望你,这险咱可冒不起!”亲友们也纷纷劝阻,可他心意已决:“有国家政策给咱撑腰,只要不怕苦,不信种不出好稻!”
春寒料峭时节,贺凌波与村党支部签订了承包合同,同时,湖南生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包协议”——企业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让他吃下了定心丸。春节刚过,他便带着村民修水渠、除杂草、固田埂;浸种、育秧、施肥,每个环节都精心照料,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
晨曦微露,田埂上便出现他的身影;星月当空,他才带着农具归家。而湖南生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成了“田保姆”。从耕田到插秧,专家们戴着草帽,蹲在田里“把脉问诊”:“这片田要浅插,那片得增施钾肥。”3月底,一场“倒春寒”突袭育秧田,10多亩秧苗冻得蔫头耷脑。何清平带着县农业专家连夜赶来,手把手教他喷洒抗寒药剂。几天后,枯黄的秧苗竟抽出嫩绿新叶,贺凌波蹲在田埂上,眼眶比秧苗还湿润。
抢收早稻的忙碌尚未消散,贺凌波又一头扎进晚稻战场。烈日下,他雇来10多位村民,调度收割机、抛秧机连轴转,仅用10天就抢插了400多亩。“早稻打了胜仗,晚稻要再创纪录!”黝黑的脸上,汗珠折射出希望的光芒。
现在,熊峰村的冷浸田飘出阵阵稻香,贺凌波用长满老茧的手,在荒地上写下了“人不负田,田定不负人”的答卷。这答卷里,有党员干部的担当,有企业提供的科技保障,更有安仁农民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