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杨竹青)日前,市教体局印发《铜陵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试行)》,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试行标准化教学管理体系(幼儿园参照执行),试行期两年,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该规程聚焦“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全链条,解决教学随意化、碎片化问题,推动形成“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特色发展”的教学新生态。在备课环节,教师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提前一周备好课以落实因材施教。集体备课推行“主备-审核-复备”闭环管理,由“学科骨干+教研组长+资深教师”组成审核团队负责质量把关,教师结合班级实际二次精修形成“一班一案”,每周固定通过辩课确定最终方案,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与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案撰写需覆盖新授课、复习课等多课型,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要素,既体现集体备课的共性标准,又彰显个人备课的独特性,同时融入现代教育技术。
上课环节要求教师严格按课表授课,提前候课,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须按教学计划执行,不得随意缺课、调课,调课需报批;预备铃前到岗准备,保持激情,营造平等氛围,坚持素养导向、因材施教,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利用课程资源落实目标,保证板书规范、语言精准;同时优化课堂结构,建立民主互动关系,结合教学预设与生成,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探索情境化互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
作业管理明确“三必须”标准——必须有批改日期、错题标记和等级评价,杜绝将批改任务转嫁给家长,同时提倡分层作业、实践性作业,鼓励利用智能平台实现个性化推送。学业评价则推行多元化模式,探索增值评价。凡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且要按德智体美劳五育维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
与此同时,规程对教学研究提出明确要求:业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等不少于12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且需及时反馈交流。教师每学期需从“读教育书籍、参加区域教研、写教学论文、上公开课、设计跨学科案例”中完成3项任务,每五年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或发表一篇市级以上论文,推动教学与科研融合。
为保障规程落实,市教体局将统筹教学质量监测,指导增值评价体系建设;县区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教学专题会,开展常规检查与督导。学校层面将通过教案抽查、课堂巡查、作业监控等方式强化日常管理。评估结果将作为所在县区(学校)教师的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职称评审推荐重要参考。
所属版面: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