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盛夏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高标准农田宛如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各类作物竞相生长,为大地披上绿装。
在查干诺尔镇查干花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成片生长。“今年我种了近300亩玉米,目前长势都特别好,预计应该有不低于40万元的好收入。”查干花村种植户高景志说,“现在规模化种植,不仅亩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也更有保障,种地都感觉轻松多了。”
近年来,巴林右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实施,成功破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薄弱等发展难题,大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自2019年起,巴林右旗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3万亩,项目覆盖全旗9个苏木乡镇、162个嘎查村,所有高标准农田均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曾经贫瘠的“瘦田”摇身一变成为肥沃的“良田”,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葵花、香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产能平均提升10%以上。
走进查干沐沦苏木的高标准农田种植基地,阡陌纵横间,玉米、甜菜、谷子等作物随风摇曳,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查干沐沦苏木5600亩耕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还配套实施盐碱地治理2700亩。”查干沐沦苏木副苏木达路永亮介绍,相比以往大水漫灌,每亩地平均能节水40%左右,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通过土地集约化利用,我们还实现周边农户‘务工收入+土地流转’的双赢,有效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连片规整的土地,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平坦的田间道路,方便农机自由进出;完善的基础设施,便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了乡镇、村组的边界限制,将零散的“小块地”整合为规整的“大块田”,综合机械化率超90%……巴林右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水平,引入智慧灌溉系统和墒情监测系统,推动智慧农业、科学种田。”巴林右旗农牧局副局长聂贵龙表示,通过现代化设施和科技手段,高标准农田使用效益不断增加,真正实现省水、省肥、省工,成为农村增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坚实保障。
本报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阿木吉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