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现场”要从触达走向共鸣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5 20:02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剧场艺术的震撼力来自演员与观众之间“此时此地”的情感共振,即便是“第二现场”,同样需要掌声与共鸣、要向心灵深处抵达,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能沦为狂欢的工具、隔离情感的屏障,而应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从国家大剧院推出的话剧《林则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到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话剧《苏堤春晓》……近年来,多场舞台演出以“第二现场”实时影像突破地理空间界限,实现东西联动、南北覆盖乃至国际传播,带来了剧场生态的“技术+艺术”融合变革。

“第二现场”以技术创新解决了部分演出“距离远、抢票难”等方面的痛点,并以跨媒介叙事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第四堵墙”,通过多机位捕捉、后台探秘、主创对谈、观众参与等复合内容设计,把传统观演模式升级为多维空间互动,重新定义了戏剧的边界。比如,话剧《林则徐》通过“超高清直播+全景声系统+智能导播”技术矩阵,对现场演出进行即时拍摄、瞬时捕捉,并分发至多个线下剧场,让天南海北的观众在“家门口”就能身临其境般感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国情怀。同时,还以镜头直击幕后的方式,呈现了赶妆候场、艺术家“解密”等场景,为观众清晰展现了剧中人物、故事情节及艺术意图。再如,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第二现场”,依托与舞台表演精准同步的镜头语言,观众可以体验演员与虚拟壁画中的飞天共舞,感受细微的表演和细腻的情感,让沉浸式戏剧空间变得更加丰富。

在打破时空界限的同时,“第二现场”还推动了资源下沉,重构了商业逻辑。其以亲民票价、公益专场降低观演门槛,让许多处于边远地区的观众以低于现场演出数倍的价格享受一线艺术资源,实现了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另外,多家剧院联动探索“第二现场”协作方式,通过强化标准引领、固化工作机制,创建互利共赢的剧院文化消费合作体系,解决了部分单体剧院运营压力,也为线下演出票房扩容、品牌提质和周边增值提供了助力。

技术突围下的“第二现场”,带来了优质文化内容“扩圈”的新路径、新模式,与此同时,如何处理技术依赖与艺术本体的关系、实现低票价惠民与高技术投入的平衡,这类问题仍值得各方继续探索。

事实上,技术可以无限接近真实,却难以全方位呈现舞台剧的魅力。比如,对于同一段演出内容,不同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表演也许各有特色,但影像往往只能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展示。再者,当技术要素融合了导播视角、剪辑手段,则意味着他者眼光的介入,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舞台演出的场上性、流动性,而当演员需要配合虚拟场景做出妆造、走位等方面的改变时,表演节奏也会被技术节点打断,从而导致艺术真实受损。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更多来自不同艺术媒介本身,无须强行弥合。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在突破技术壁垒、达成行业标准的同时,应该警惕技术滥用和创作异化现象,避免陷入技术主导误区,更不能以感官“投喂”、文化符号堆砌消解原有舞台艺术的美学追求和表演层次。毕竟,剧场艺术的震撼力来自演员与观众之间“此时此地”的情感共振,即便是“第二现场”,同样需要掌声与共鸣、要向心灵深处抵达,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能沦为狂欢的工具、隔离情感的屏障,而应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当然,若从公共文化产品角度考量,“第二现场”还应注意规避规模化复制带来的“千幕一面”问题,如何以丰富性、差异化连接更广泛受众,实现从“物理触达”到“心理认同”的跃升,也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而在市场应用层面,尚须继续探索产业资金支持、示范场景建设等创新机制,构建长效、可持续生态,助推“第二现场”常态化发展。不妨借鉴其他国家剧院将高清舞台影像保存为数字资源库,打造从即时观影到长期数字化典藏的做法,以单次制作投入及可复制、可传播模式带来效益最大化,更好实现商业盈利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平衡。

2025年8月5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第二现场”要从触达走向共鸣》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