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奔赴砀山助农,5天卖出千斤酥梨,乡村咋变这么火?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4 12:10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宿州学院商学院的大学生们,带着满腔热情,跑到安徽省砀山县,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这不是普通的夏令营,而是实打实的实践,5支团队、30多个学生,围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教育关爱、志愿服务和理论宣讲,干了5天实事。他们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帮农民卖酥梨,还给孩子们送去七彩假期。这场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接地气,也让砀山的梨香飘得更远。

学生们先去了砀山县烈士陵园,擦墓碑、鞠躬、听先烈故事。烈士们的信仰和牺牲精神,让他们感触很深。接着,他们走进周寨镇孟宪琛故居和唐寨镇王学风纪念馆,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砀山这片土地的红色底色。在博物馆和文化馆,学生们发现,砀山不只有酥梨,还有厚重的农业文化和勤劳的民风。这些经历,让他们对砀山的感情更深了。

乡村振兴是这次实践的重头戏。学生们跑去赵屯镇的铭凯食品公司、玄庙镇的菌之家农场,还有周寨镇的牧业基地,实地看农民怎么把酥梨、菌菇和牛羊变成产业。他们跟农民聊,学到不少门道,比如怎么延长产业链,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在唐寨镇的电商驿站,学生们还当起了“酥梨主播”。他们跟着专业主播学话术,吆喝着把砀山酥梨推到网上,帮农民打开销路。这招真管用,酥梨的订单蹭蹭往上涨。

孩子们也没被忘了。学生们在砀山县总工会的“七彩小屋”里,给30多个“梨娃”开了课。有画画课、作业辅导课,还有教安全知识的课。他们带了水彩笔、画本当礼物,教室里笑声不断。酷热的暑假,因为这些大学生,变得五彩缤纷。孩子们画得开心,学得认真,家长们也觉得暖心。

志愿服务让学生们更接地气。他们去了鼎丰源家庭农场,帮农民套水果袋、分拣产品。别看这些活儿简单,干起来可不轻松。学生们边干边学,了解农场怎么运作,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他们用行动传递了志愿精神,农场里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笑声。

理论宣讲也很热闹。学生们在“七彩小屋”给孩子们讲红领巾和少先队的故事,种下爱党爱国的种子。他们还跟砀山县检察院合作,搞了防溺水和普法宣传。走进博物馆和文化馆,他们讲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还教大家怎么防电信诈骗。这些宣讲贴近生活,村民们听得懂,也愿意听。

这场实践,学生们把书本知识用到了实处。在烈士陵园,他们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在农场和电商驿站,他们学到怎么帮农民增收;在教室里,他们给孩子们带去欢乐。每一件事,都让他们离基层更近,离梦想更近。数据上,砀山县的酥梨年产量超70万吨,占全国梨产量的八分之一。这次学生们的助农直播,直接带动了几千斤酥梨的销量。

活动不只是单向输出,学生们也收获满满。他们说,烈士陵园的肃穆和孩子们的笑脸,让他们明白青春的意义。帮农民卖梨、给孩子上课,这些经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点什么。就像种梨树一样,辛苦一点,就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砀山的实践,像一面镜子,照出学生们的热情和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年轻人不只会读书,还能干实事。砀山的酥梨香、红色文化浓,学生们把这些带到网上、带到课堂,也带进自己的心里。这份经历,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活动虽短,影响却长。学生们的努力,让砀山的酥梨更出名,也让红色文化和志愿精神在基层扎根。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带来新想法,点燃新希望。就像砀山的梨树,年年开花,岁岁结果。这场实践,是青春对祖国的告白,也是对未来的承诺。你觉得,这样的青春实践,能不能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魅力?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