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锄头的“新农人”开启种田外包模式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4 09:10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消费日报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不拿锄头的“新农人”开启种田外包模式

  本报记者 魏 静 □ 王若卉

  江苏新沂合沟镇有这样一位返乡种田的小伙,他不再像父辈那般,从小麦、水稻的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而是大胆地将土地交给“田保姆”——第三方托管,不仅提高了种田效率,更将自己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上一条“轻投入、重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之路。

  “田保姆”托管,效率与成本的双赢

  2017年前后,长期在外打工的孙长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以新农人身份回到家乡合沟镇后湖村,与父母一同进行传统农业的种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当地乡镇组织的农业学习中接触到了第三方农业托管服务,这种“田保姆”如同农业领域的专业管家,拥有先进的农业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学的种植方案,只需一个电话,便能上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服务。

  这次的培训让孙长杰动了心思,他第一年便承包了400余亩土地,并果断购买“田保姆”的无人机喷药服务,属于镇里较早尝到“科技+农业”甜头的人。随后几年,他边干边学,更是将小麦、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逐一拆分,分别委托给不同的第三方团队负责,自己只需提供土地和种植要求,便可轻松当起“甩手掌柜”。

  “我们抢的就是时间,父辈们还是老传统,想象不到托管的便利和实惠。”孙长杰熟络地聊起几个直观数据对比,“20天人工插不完的秧,机械只要3天; 3天的收割时间,现在使用5、6台收割机同时进行,1天以内结束,仅这一环节就可减少数千元的损耗。”孙长杰告诉记者,此外,收割下来的秸秆也交给第三方免费处理,自己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对方也能转化为经济收入,实现了双赢。

  通过这种“田保姆”式托管服务,孙长杰将育秧、施肥、打药、收割等环节交给了专业团队,自己和家人仅负责前期的旋耕、耙地和泡田打浆等工作,同时还实现了亩产小麦、水稻均达到1700斤左右的优异成绩,远超周边散户的平均水平。“这种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和农业设备的投入,让种田变得更加轻松高效。”他深有感触地说道。

  风险均摊,让种田致富有保障

  土地托管只是购买了服务,种地的风险仍由农户自己承担。然而,孙长杰之所以能够如此放心地依赖“田保姆”,是因为该服务模式有完善的协议保障。“如果某个环节导致减产或全军覆没,他们是要赔钱的。”孙长杰介绍道。这些“外包”出去的生产环节,通过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为种田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谁报价高我就卖给谁。”在销售环节,孙长杰采用“竞价收割”模式。“水稻成熟前,我会同时联系多家收购商,邀请他们现场验货报价。与价高者达成合作意向后再进行收割,将销售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应对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挑战,他每年还会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作物生产系上“安全带”,让种植旱涝保收。

  为培育更多新农人,赋能乡村振兴,当地乡镇政府不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到田头进行现场指导。作为受益者之一的孙长杰告诉记者,培训的内容很实用,涵盖田间管理、水稻种植、病虫防害、粮食存储等多个方面。在这些交流活动里,他不仅汲取到最新的农业知识与市场动态,还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为自身事业拓展了人脉与思路,更让自己从会种田逐步变成“慧”种田。

  致富不忘乡亲,孙长杰常向周边农户宣传“田保姆”模式的突出优势。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耐心给大伙算起经济账、时间账。如今,孙长杰每天不再被农事所困扰,而是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参加各种农业交流学习,每年还能节省出近6个月的时间外出打工,一个人赚两份钱,成为了村里人眼中的“致富能手”。在当地镇政府与孙长杰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共同推动下,合沟镇的现代农业发展浪潮正滚滚向前,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转变思路,搭乘“田保姆”的快车,驶向增收致富的新征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