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的展厅里,总有一个身影步履沉稳,或是驻足古画前凝神研究,或是带领团队策划展览,或是为参观者解读笔墨间的千年文脉。
他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文化惠民的“践行者”,更是央视镜头里守护文明根脉的“文化使者”。这位身兼陕西省青联委员、咸阳市政协委员、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长等多重身份的文化工作者——郭刚,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坚守,谱写了一曲守护文明根脉、赋能文化传承的时代赞歌。他以文化传承为弦,奏响了跨越古今的“文脉三重奏”,更以多元实践奏响了文明守望的“跨界协奏”。
第一乐章:以学筑基 深植文化根脉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郭刚深耕艺术领域的初心。自幼浸润于墨香纸韵中,他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这份热爱化作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动力。为夯实专业根基,他通读《中国美术史》《中国书画鉴定》《古书画鉴定概论》等经典专著,在古籍与理论中探寻书画艺术的灵魂。为精进鉴赏能力,他多次登门拜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章津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等业界泰斗,以谦逊姿态汲取真知,在名家点拨中锤炼眼光。
专业成长路上,他从未停下脚步。积极参加“全国美术馆展览策划培训班”“全国美术馆藏品管理与研究培训班”等专业课程,在系统学习中拓宽艺术视野。结合实践撰写《民营美术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将理论思考融入行业观察,赢得业界广泛认可。正是这种镂刻不停的钻研精神,让他从书画艺术的爱好者成长为深耕领域的研究者,为后续的文化传承实践筑牢了专业根基。
第二乐章:以勇追珍 守护文明瑰宝
“让流失的国宝回家”,是郭刚心中沉甸甸的责任。担任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长以来,他始终将扩充馆藏、追索流失文物作为重要使命,以无畏勇气与执着信念,让一件件艺术瑰宝重现神州光彩。
当得知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帖》、唐代褚遂良临王羲之父子四帖等稀世珍品现身海外时,他彻夜难眠。这些作品不仅是书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为促成国宝回归,他奔波于国内外,协调多方资源,克服鉴定、议价、运输等重重困难,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反复沟通。历经数年辗转,这些漂泊异乡的瑰宝终于回归祖国怀抱,入藏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盛唐书法的气韵风骨。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抢救性回收了大量流失海外的古今书画珍品,每一件文物的回归,都是一次文明根脉的守护。他用行动践行着“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下生动注脚。
第三乐章:以爱传薪 点亮美育之光
“让书画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是郭刚推动文化惠民的目标。他深知,文化传承不仅在于文物的收藏,更在于精神的传递。为此,他积极搭建艺术普及平台,让书画艺术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甘泉。在馆内,常态化开讲“清渭楼公益大讲堂”,邀请书画名家解析笔墨技巧与文化内涵。连续多年举办“清渭楼杯青少年书画大赛”,为青少年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播撒艺术种子。走出去,他带领团队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将书画展览、艺术培训送到乡村、社区、校园,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感受艺术魅力。
近年来,他牵头组织50余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展现乡土艺术的活力,全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长安韵·丝路情”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彰显丝路文化底蕴,“大道——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学术影响深远。同时,他策划20余场书画专题讲座,出席学术研讨活动40余次,还积极参与“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陕西选区)初评”等重要评审工作,以多元实践推动书画艺术普及与升华。
跨界协奏:以责担当 共筑文化高地
在郭刚看来,文化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协同发力。他以“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己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构建起多层次文化服务体系。
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他牵头成立清渭楼公共教育中心、清渭楼图书馆、渭城区文化馆清渭楼分馆,让博物馆成为集展览、教育、阅读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2023年,在他的推动下,央视《一锤定音》栏目播出“清渭楼美术博物馆专题片”,通过镜头向全国观众展示馆藏珍品与文化故事,引发强烈反响,让更多人领略到古都咸阳的文化魅力。
如今的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已成为区域文化地标,先后荣获“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基地”“陕西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咸阳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等称号。2024年,首次参评便荣获“国家二级博物馆”。这些荣誉背后,是郭刚与团队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付出。
从深耕学术的研究者到追索国宝的守护者,从美育普及的践行者到文化创新的推动者,郭刚以文脉为弦,在传承与创新中奏响了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他的故事,正是无数文化工作者守护文明根脉、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动缩影——以热爱为底色,以责任为音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咸阳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