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
那些嚷嚷着“学不动了”的人,往往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输在“学得太正经”。
他们捧着教科书、刷着网课、做着笔记,学得越深越迷茫,最后只能自我安慰:“可能我不适合这行。”
而另一些人,连专业名词都念不顺,却能在三个月内混成“行业新贵”,客户排队送钱。
为什么?
因为前者在“学习”,而后者在“卖货”。
我说的这快速超过80%的人的招,就是卖货思维。
01
知识一旦标价,学渣也能成神
什么你学不过别人?
因为你永远在“输入”,而他们在“输出”。
有个扎心实验:
两组人学同一份材料,A组听完课直接考试,B组被要求“马上教给下一个人”。结果B组的平均分比A组高28%。
这不是天赋差距,是人性漏洞——人的大脑天生懒惰,只有当你需要“对别人的理解负责”时,它才会全力运转。
我见过最野的例子,是个考研落榜生。
他二战时开了个直播自习室,美其名曰“带粉丝逆袭”,实则逼自己每天梳理知识点、画思维导图、回答弹幕提问。
最后他没考上——但靠卖笔记和辅导赚够了留学学费。
你看,当你背上“老师”的人设,学习就成了刚需,而不是选择题。
而为啥要卖呢?自己不也能输出吗?
当然不一样。
你只输出,没人监督你,做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而你卖了,收了钱了,要对用户负责。
你不敢偷懒,因为有人等着你喂饭;
你没法糊弄,因为差评会砸了招牌;
你被迫迭代,因为菜鸟的问题比教科书更刁钻。
这就是责任感。
最好的监督就是责任感。
顺便提一嘴,教育小孩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不要化身监工,而是想办法激起孩子的责任感,他比啥时候学习都积极。
02
我还是小白,怎么能去教别人呢?那不是骗子吗?
看到这里你应该有这个疑问。
真·心里枷锁太重。
其实你把这个世界想得太高大上、太伟光正了。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你所看到的那些专家,大多不过是把自己包装成“专家”,顶多他们只能算一个行内人而已。
一个行内人去忽悠一个行外人,那还不是手拿把掐。
B站商业财经版块的评论区有一句经典留言——“本来对一个大V还蛮钦佩的,直到有一天他不懂装懂跨界点评了我熟悉的领域...”
但不妨碍人家有几十几百万粉丝,不妨碍人家是外行人的引路明路。
其实,卖知识没你想的那么难。
“卖知识”不等于当骗子,而是把知识翻译成人性听得懂的语言。
心理学教授讲“认知失调”,你昏昏欲睡;
情感博主说“故意让他吃醋,男人才会珍惜你”,你立刻点赞收藏。
两者的差距不在专业度,而在是否摸透了“贪婪、焦虑、虚荣”这三大人性触发器。
有个做职场培训的男生深谙此道。
他从不讲“职业规划方法论”,而是把课程命名为《如何让老板求着你涨薪》。内容无非是教人写周报时多用“闭环”“赋能”“抓手”这类黑话,再截图发朋友圈假装加班。
学员纷纷反馈:“主管夸我最近‘更有职场觉悟’了。”
他说:“哪有什么觉悟,不过是看穿了领导爱听什么。”
你看,知识的本质是工具,而人性才是操盘手。
03
知乎上有条高赞回答:
“为什么我学编程时总卡壳?因为我总想‘先学完所有知识再动手’。”
楼下神回复:
“你学游泳前会先背完《流体力学》吗?”
所有领域的前20%,都是先跳进水里,再边扑腾边学换气。
我认识一个写影评的姑娘,起步时连蒙太奇是什么都不知道。
她干了两件事:
1、把豆瓣热评截图拼成“深度解析”;
2、在评论区主动回复:“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下期专门讲。”
靠着现学现卖,她两年攒了10万粉,现在片方求着她提前看样片。
“教”不是专家的特权,而是菜鸟的作弊器。
你越早开始教,就能越早发现:“原来80%的人,根本不需要你多专业,只需要你多敢说。”
这世上有两种学习者:一种在书桌前抄笔记,祈祷有一天能“学成”;一种在朋友圈立flag:“本周免费答疑,限10人”。
前者还在纠结“我配不配教人”,后者已经用学员的学费买了新键盘。
所以,下次打开网课时——
别急着记重点,先想三个问题:
1、怎么把今天学的知识讲给完全不懂的人听?
2、如果对方反问“这有什么用”,我怎么回答?
3、如何让TA明天还想来问我?
当你满脑子想着“怎么教明白”,而不是“怎么学更多”——你会发现,自己早就跑赢了那些埋头苦读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