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嫌家长不配合,家长嫌学校事儿太多……家校合作,边界在哪?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3 08:04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在校生15970.54万人。如果以每个家庭两个孩子来算,这背后就是7985万个家庭。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共有18.84万所,平均下来,每所学校至少要对应423个家庭。

这个客观基数,既意味着家校合作的客观难度,也意味着家校冲突和摩擦在所难免。

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针对一些“问题学生”,学校会抱怨:家长不够配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但家长也觉得委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学校难道不应该是更专业的吗?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晓义组织开展了一项“家校合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入选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该项目在成都的联络人,是来自成都师范学院的唐远琼教授。对于家校合作这个话题,作为两个在读孩子的妈妈,同样作为从中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学教授,这样的双重身份,也让唐远琼博士对家校共育有着更丰富的观察视角。

家校共育的理想边界该如何划定?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婚姻家庭治疗国际研讨会上,我们和唐远琼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家校共育中的主要矛盾

原因是责任和义务边界不清晰

Q: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方晓义教授领衔的“家校合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项目在成都的落地执行负责人,在您参与的家校共育讲座和项目中,有没有遇到过家长抱怨“家校共育就是学校把工作都丢给家长了”?您认为家校共育中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A:在我参与的家校共育讲座项目中,没有遇到过,但在其他地方听到过一些这样的案例。“啥子都交给我,还要老师干啥”,这确实是大家经常会听到的最典型抱怨。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家校合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不清晰。

什么是边界?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边界,它是一种界定,是事物得以确立的基础。边界也是这个事物跟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中介环节。在家校共育中,如果双方责任和权利的边界不清晰,就会出现“缺位”和“越位”的现象。

首先是在家长端,“缺位”表现在“我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用不着我管”;“越位”表现为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过度干预,比如有些家长会强行插手科任教师的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甚至连学校选什么教材和参考书、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会进行干涉。

再说学校端,“缺位”问题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一些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足。

家长们几乎没有经过上岗培训,不懂怎么教育孩子,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指导。反观一些做得好的学校,在指导家长如何调节情绪、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等方面,学校不但做得更多,而且足够专业。

学校的第二个“缺位”表现,是没有主动跟家长沟通。

例如,很多学校会收集家长信息,家长会疑惑为什么学校又要收集这么多信息,他们不清楚老师统计这个信息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我们倡导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告诉对方“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只有通过真诚、主动、积极地沟通,才能增进家校双方的相互理解,进而减少误会和摩擦。

学校也存在“越位”的情况。这首先表现在学校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家庭身上,就如我们最开始讲的,一些学校会把本该学校负责的事务,摊派给家长去做;其次是在一些信息处理上的越位。比如作为老师,在跟家长沟通时,哪些信息是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说的,哪些信息是必须保密的,应该规定好。这个边界是为了保护大家,如果没有边界就难免出现问题。

Q:您觉得家校合作边界不清晰的原因是什么?

A:在家校合作中,边界不清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双方认知上存在偏差。随着时代变化,现在的家长对学校的认知已经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比如说我读书的那个年代,我父亲会对老师说“孩子不乖你就给我打”,但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了,反而是防范意识加强了,不允许老师打孩子。老师们也经常说现在老师不好当,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且随着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传统的教师权威性受到了动摇,甚至有家长公开在群里质疑老师的教育教学。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转变认知,去适应现在家校关系的变化。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在育人目标上可能存在差异。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有共同一致的目标,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但也有差异,家庭更关注个体的成功,尤其是希望孩子在竞争性考试中领先;而学校要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育人目标具有公共性特征。有些地方发生过“期末成绩是否公布”的家校冲突。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拔尖,未来找个好工作;但是学校期待所有学生都得到好的发展,并按规定不再排名和公布所有学生的成绩。于是矛盾就来了,家长希望能查到自家孩子及其他同学的成绩和排名,以了解自家孩子是否是领先的,但学校是不能把这个公开的。

第三个原因是家庭和学校在家校合作能力上存在不足,可能双方都需要提高自己的家校合作能力和意识。比如家校双方,尤其是学校要熟悉《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类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要求,以确保在制定家校合作双方的责任权力边界时做到有法律依据。当然,确定这个边界最佳的方式是家校双方一起商讨,制定双方共同认同的体现家校合作各自责任、权力边界的约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究竟有哪些,大家共同遵守。

家庭和学校应为教育同盟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Q:您刚才提到现在家长对学校的认知已经跟以前不同了,那么您认为现在的学校里,老师在教学和育人上的占比应该是多少呢?

A:我觉得不能说占比多少,首先老师肯定要是100%的育人,教学是为了育人服务的,因为我们做的是立德树人的工作,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要秉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的成长为根本,人的成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所以我们现在的学校不仅有课程育人,也有活动育人等方式。育人是100%的投入,教学、课程和活动等都是实现育人这一目标的不同途径。

Q:但可能有家长就会说,专家都说了,育人100%都是老师的事,这个理解的问题在哪?

A: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有一个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受到从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从直接与他人交流的微小环境到文化的广阔背景环境,从最里层的微系统,到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以及时序系统,共包含五个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以及文化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校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发展。可以说,家庭和学校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家校冲突中没有赢家。家庭和学校应该实现良好合作,形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同盟。为了做好这个合作,我们就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明确双方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推诿责任,及时沟通。

Q:这个合作的原则是什么?

A: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家师关系;二是要积极沟通,在建立良好家师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家校合作中双方责任和权利的边界,明确你的责任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在合作过程中,不抱怨,不指责,尽己则

家师合作干预学生发展

形成全国标准化方案

Q:作为方晓义教授“家校合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课题在成都的联络人,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课题在成都落地实施的情况,以及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有没有一些实行得特别好的学校案例?

A:方晓义教授的这个课题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组开发了“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干预整合方案”,以体验式团辅方式进行,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在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区开始进行实验。成都这边有7所学校35个班级参与实验,辐射了近千名学生与其家庭。

在实验前,项目负责人方晓义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对成都地区的20多位心理学博士、硕士团队做专业培训,方教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案例,讲解家校合作的理论及原理;随后项目团辅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周含芳博士带领大家做团辅体验。经过专业培训的20多位心理学博士、硕士教师在项目组的持续指导下,分赴7所实验学校开展“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团辅、个体干预、联合咨询等系列活动。

从去年4月到现在,参与实验的7所学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特别安排了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陈小梅、张芸嘉全程参加培训学习,并在团辅活动中做副带领者、观察员,积累经验后,两位老师在项目组的指导下独立带团辅。从2024年4月到现在,省教科院附中已成功举办了4期“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团辅,平均每期都会有二三十名家长及教师参与,收效很好。他们还准备把这个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把它做成学校家校共育的一个特色。

Q:在这些实践中,有没有发生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A:在参与“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团辅过程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是比较多的,比如有位家长参加团辅后,主动在群里分享:“我上周学习回来,这一周都没发过火,娃娃冒火了,我都能心平气和的,太不容易了。”

另一个案例是实验学校一位团辅带领者告诉我的。她说,她们学校初三男生小A来自单亲家庭,母亲性格比较强势,平时很少参加学校的家校活动。一次,小A拍了某同学的照片并P成搞笑图片发到班级群里,被拍同学的家长看到后非常生气,认为问题很严重,就找到学校,提出要找小A家长理论。小A的妈妈得知后,没有先了解小A的想法,也没有与对方家长和孩子沟通,而是直接严厉地训斥小A,像审犯人一样。这导致母子关系变得特别紧张,甚至一度影响到孩子能否参加中考。后来,妈妈接受了班主任“放下姿态,多倾听孩子想法”的建议,并参加了“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团辅活动。慢慢地,她逐步调整了沟通方式,最终改善了与孩子的关系,孩子也顺利考上理想高中。

其实,我也可以算作一个典型的因参加“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团辅而发生积极改变的案例,我原本属于被动回避型,也曾因工作繁忙而常缺席孩子的家长会。但参加这个项目后,深切认识到家校合作、家师沟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如团辅中有这样一个研究:不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论学生在高一时的初始成绩如何,当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投入越多,学生在8年后获得的学业成就越高,获得的学历越高……因为在团辅活动中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我主动申请加入了孩子班上的家委会,而且这之后孩子的家长会,我也再没有缺席过。

Q:今天活动现场我们也请到了项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级心理治疗师周含芳博士及马丽平博士,请周含芳博士来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吧。

A:在方晓义教授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干预整合方案”,包含“提升认知”“情绪觉察”“改变错误认知”“促进沟通”“看见与感恩”五个循序渐进的单元,每个单元团辅时间为90分钟,帮助家长和教师在体验中领悟,每场团辅都配备了经过专业培训的带领者、副带领者和观察员。

这是活动层面的,而从整个课题来说,方教授的这个课题聚焦干预验证、追踪机制和平台开发三大板块。

首先,项目组对参与“家师伙伴关系促进干预整合方案”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即时和长时的调查,检验干预方案对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效果。截止目前,干预调查已覆盖广州、昆明、成都三个地区三千多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干预方案对家师关系和家师互动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且表现出较为稳定和持续的干预效果。

此外,项目组对来自三个地区十余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旨在通过科学测查数据更全面地了解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目前,追踪调查已覆盖三个地区数万参与人次。

Q:周含芳博士刚才说,方教授的这个课题聚焦干预验证、追踪机制和平台开发三大板块,那请问后续会形成一个可供全国推行的方案吗?马丽平博士可否介绍一下?

A:方教授领导项目组成员开展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正是最终形成一套可供全面推行、标准化的家校合作干预方案。比如准备开发家校合作云平台,作为家师伙伴干预方案的核心推广载体,通过数字化赋能打破地域限制,支持各地学校便捷实施科学规范的家师伙伴干预模式。

目前,项目组开发的家校干预方案及科学调查已顺利完成国际平台预注册,家校合作云平台也已形成核心操作流程指导、心理测评模块和内容资源体系,处于功能完善和试运行阶段,试运行阶段完成后将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的推广。

文 吕文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