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伪装组团施压,财务轻信转账89万元,警方剖析“高管群”诈骗新套路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2 22:04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真实案例

近日,某公司财务主管周女士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损失高达89万元。诈骗分子通过高仿公司领导社交账号、组建虚假“高管紧急工作群”、伪造合同文件、制造高压情境等手段,步步为营诱导转账,其手法之逼真、环节之缜密,再次为企业财务安全敲响警钟。

据了解,事发时,周女士在工作期间收到一个好友申请,对方的头像、昵称均与公司总经理的账号高度一致。通过验证后,这位“总经理”立即要求周女士新建一个临时工作群用于“紧急项目”,并移交了群主权限。很快,两名备注信息显示为公司副总与股东真实姓名、头像亦为公开照片的成员被拉入群内。一场由诈骗分子自导自演的“高管会议”就此开场。

群内,“总经理”迅速下达指令,称正在签署重要合同,要求周女士立即支付89万元预付款,并上传了一份合同扫描件以“佐证”。紧接着,“副总”在群内发言表示“条款已审核,请财务优先处理”,营造出集体决策的假象。当周女士提出需按常规流程进行电话核实时,“总经理”却以“正在会议室等待盖章”“项目涉密”为由连续施压,严令禁止电话沟通。在多重压力下,周女士通过公司账户向对方指定的一个对公账户支付了首笔款项32万元。

仅仅五分钟后,“总经理”再次在群内催促,声称首笔款项已收到,要求立即追加支付57万元尾款,并告知因收款方对公账户额度已满,需将尾款转入一个个人银行账户。此时,周女士虽再次提出履行审批手续的要求,但群内“副总”却以“项目成败在此一举”为由,极力劝说其“先转账,事后再补办审批手续”。正是轻信了这条“补办承诺”,周女士最终将第二笔款项转入了对方提供的个人账户。

操作完成后,周女士带着打印好的付款申请单前往公司副总办公室履行补批程序。当副总看到单据上要求向个人账户支付89万元巨款时,立即警觉起来,明确表示:“这件事情总经理根本没提过!”在查看了周女士手机上的群聊记录后,副总当场断定:“群里全是骗子!”此时,周女士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

套路剖析

警方深入剖析了该诈骗案的典型手法。诈骗分子往往通过企业官网、招聘平台等公开渠道精准获取高管信息,精心复制头像、昵称等细节炮制高仿社交账号实施冒名顶替。在成功添加财务人员后,他们会迅速构建一个逼真的欺诈场景,组建所谓的“高管紧急工作群”,并拉入多名同伙分别伪装成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营造集体决策、项目紧急的假象。为进一步打消疑虑,不法分子会在群内上传伪造的合同、文件等所谓“凭证”,并由冒充高管的同伙发送“已审核”“确认无误”等信息配合演戏。在整个过程中,诈骗团伙会利用“涉密”“紧急”“领导正在开会不便打扰”等话术持续施压,刻意阻断财务人员通过电话或当面进行有效核验的途径,同时以高频催促制造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受害人放弃正常的审批流程。最终,在利用首次对公转账降低受害人戒备后,他们便会立即以“账户异常”“额度限制”等理由,要求将后续大额资金转至个人银行账户,完成非法资金的转移。

东莞反诈骗中心提醒

针对此案暴露的漏洞,东莞反诈中心发出紧急提醒。公安机关郑重告诫广大企业,特别是财务人员,无论转账指令来自群聊、私聊还是邮件,凡是涉及资金支付的,务必与企业领导本人通过电话或当面进行多重核验,切勿仅凭网络信息执行大额转账操作。对于主动添加好友、自称是熟人尤其是领导的账号,必须高度警惕,坚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实,切忌轻信。同时,企业和个人都应注意加强敏感信息保护,避免在公开平台过度披露组织架构、高管详情等,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最关键的是,必须坚决执行财务审批流程,对任何要求突破制度、先操作后补批的指令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涉及向个人账户支付大额合同款项的情况,更需作为重点核查对象。

警方强调,诈骗分子的剧本再精巧,也抵不过一道严格执行的核验程序。守住企业资金安全的生命线,必须从对一切“未经核实的指令”坚决说“不”开始。企业应以此案为戒,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常态化反诈培训,不断完善并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彻底堵塞管理漏洞,不给犯罪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文、图 | 记者 彭钦

素材来源 | 东莞反诈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