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各种各样颜色的皮肤,每一种颜色都会有人觉得美,就像有的人认为小麦色是一种健康的肤色。”(理解事物多样性、多元化)
“眼睛小,但我们的眼神可以美丽,妈妈觉得你笑起来的眼睛就很明亮……” (接纳自己的特点,更完整地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不是过度美化自我,而是承认“我”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存在并接受它们,“我”有自己的优点,“我”自然也有自己的局限。 这个事实是孩子接纳自己的基础,他们可以说: “我不喜欢我外在某个特点或者性格中的某个特质,但我承认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有些部分,我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我愿意去关注可以那些改变的部分。” 这就是自我接纳。 接纳,是承认所有与自我有关的事实,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从他人和自我的评判中解脱出来,去做真实的自己。 接纳自己的过去——虽经很多失败,犯过很多错误,但那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自己成长的阶梯。 接纳自己的当下——虽有很多缺点和不足,虽然我不完美,但当下的我所能做的已经是我最好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局限、不足、犯错、冲突和某些方面的无能。 这不是一种躺平心态,而是为了更客观地看清自己,孩子有接纳不完美的勇气,不会那么容易被外在或内在批评所影响,学会支持并关怀自己。 0 2 没有得到父母认可的人很难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可以说是每个孩子一生都将面临的议题,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会影响孩子自我接纳的水平。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咨询师苍鹭告诉蛤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往往也是在这个时期渐渐成型,其中,父母的影响无疑最为深远。 一般来说,童年没有被父母好好接纳的孩子,长大后更难接纳自己。 这种不接纳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过度挑剔 孩子会内化父母的声音,并参考这些声音来批判自己。 有的父母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身上有太多的缺陷/缺点,不值得去爱。” 于是孩子也会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想起有位网友曾说起父母对他的“嫌弃”,说他长得不够高,性格不够开朗、闷葫芦,最后得出结论:长大了没出息,以后肯定找不到媳妇。 长大后,这位朋友在异性面前活得小心翼翼,哪怕遇到心动的女生,也不敢踏出一步,他的脑海里永远都有一种声音在提醒他: “她肯定不会喜欢我这样的人。”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有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父母对孩子的挑剔,最终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厌恶”。 ▶有条件的爱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虽然不会过于苛责孩子,他们会通过其他的方式传达对孩子“不满意”—— 比如孩子成绩好的时候,才能看到父母的笑容,奖励孩子;孩子考不好的时候,父母则会唉声叹气。 成绩和表现成为取悦于家长的方式,唯有做得好、做得完美,才能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孩子内心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被爱是有条件的,要么行为良好,要么取得成就,于是开始了终生“追逐优秀”的游戏,希望获得他人的喜欢、认可、被社会承认的价值。 当他们做错事或者遭遇失败时,会凶狠地指责、否定自己,更容易焦虑或陷入绝望。 因为父母无法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孩子不敢展露真实的自我,更别提接纳自我。 ▶经常性地忽视孩子 当孩子需要父母在场时,父母缺席; 当孩子需要父母宽慰时,父母不认可他的感受;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父母回避和否认…… 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孩子会有这种深深的“被拒绝感”,接着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我是不是不够好?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关注? 我是不是不应该有这种感受? 他们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自然也不会尊重和重视自己的感受。 0 3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 ♡1.爱与接纳是第一位 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这是一种“随时可以回家”的爱,是一种托底的力量: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爱你、接纳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决问题。 一旦孩子得到了理解、接纳和重视,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才不容易质疑自身价值,过分关注自我缺陷。 作者阿斯特丽德·戴斯博尔德的绘本《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中,小男孩问: “妈妈,你会永远这么爱我吗?” 妈妈说了这样的话: 孩子,你想得起我时,我爱你; 你想不起我时,我也爱你。 你聪明乖巧时,我爱你; 你调皮捣蛋时,我也爱你。 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宝贝, 虽然你长大后终究会离开我。 这就是妈妈的秘密:永远爱着你。 “我永远爱你”是世界上最打动人的一句话,被爱灌溉的孩子,可以像野草一样冲破所有的阻碍,向上生长。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健康的自我。 哪怕未来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质疑,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坚定,因为他充分感受到了大人对他们的支持。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能力的提升可以强化孩子的自我接纳。
爱孩子,告诉孩子他很好,如果孩子能力发展受限,或者是失败体验太多,仅仅靠口头上的鼓励与支持,会让他产生一种与现实不相匹配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现实而积极的能力感,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
在孩子面对挑战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体验“我能做到”的感觉。
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现在的能力如何,都是目前暂时的状态,因为他们有能力继续学习和不断成长,不会将失败当成对个人价值的否定。
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与其自身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自我接纳为孩子发展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基石;而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成功体验则反过来滋养和巩固了儿童的自我接纳感。
♡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外界的声音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视频,有个小男孩被班上同学说穿的衣服丑,放学路上,男孩就让妈妈再买一件一样的。 妈妈很疑惑,孩子一本正经地解释道: “为什么他们说不好看我就不能穿?我就要天天穿,让他看习惯。” 评论区有大人感叹道:“长这么大还不如小孩子活得通透。” 因为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新方式,这位10后的“小孩哥”不因别人的评价而自我内耗,不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成行为的“方向”,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孩子成长中,外界的声音很可能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加上如今的网络发达,有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在吸收一些带有偏见的信息,形成认知偏见,比如网络上鼓吹的“颜值即正义”“白幼瘦”,让一些孩子陷入了容貌焦虑,对美的定义形成了刻板的印象。 这些声音,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压力,就连很多大人都难以招架。 想让孩子多一分清醒和独立,作为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尊重并理解差异,在日常简单互动中传达健康的价值观。 艾琳·肯尼迪-穆尔博士有提过一个很好的话术: 在谈论家庭的价值观时,你可以说: “在我们家,我们认为……” “在我们家,我们最重视的是……” “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关注的是……” 你可以向孩子解释一下原因,与这些价值观相关的个人以及家庭的故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机会与孩子聊一聊。 对话的过程,要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不要第一时间去否定,在这种氛围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表达主见的重要性,孩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不会盲从。 当我们用温暖和开放的态度去回应孩子的种种问题,孩子也会习得同样的方式去看待自我,看待差异,拥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