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7月3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美术馆承办,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戴泽艺术基金、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北京槐轩美术馆协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支持的“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展览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艺术家戴泽80余年艺术生涯的代表作,涵盖油画、水彩、素描等百余件珍贵作品,以“集体与个体的对话”为学术主线,通过“艺术之源”“历史之思”“目击之象”“自然之叹”“山海之魂”五个板块系统呈现艺术家如何平衡时代使命与个人艺术追求。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文丽,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林茂,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代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胡斌,家属代表戴孟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新妮主持。
施文丽在致辞中表示,戴泽是新中国现当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人,其践行“随潮流而来”的艺术生涯连接历史与当下。深圳美术馆此次回顾展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戴泽“与时代同行”的艺术精神与深圳“敢闯敢试”的城市基因共鸣,其将艺术生命融入时代的赤诚为深圳文化提供养分。
屈健表示,戴泽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核心创始人之一和骨干教师,为中国美术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他是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长期追随徐悲鸿,坚定践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成果丰硕,展现深厚的家国情怀。
展览现场
林茂表示,戴泽一生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美术发展紧密相连,是中央美术学院精神的守护者与现实主义的坚守者。展览系统呈现其艺术人生,展现其融合宏大叙事与个体探索的道路,此为中央美术学院需弘扬的宝贵传统。重温其艺术,是为践行“大爱育学子、大美绘佳作”嘱托汲取力量。
作为承办单位代表,朱建军表示,戴泽以扎实写实、深厚人文和兼容精神传承中西精髓,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实践者。深圳美术馆承办此次展览旨在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真迹,丰富文化生活。随后他代读潘义奎致辞稿,潘义奎在致辞稿中表示,戴泽耕耘80余载,其写实油画融合东方诗意形成独特风貌,始终与时代同频,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提供范式,其作品所蕴含的真诚、坚守与执着的艺术精神,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财富。
展览现场
范勃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此次戴泽艺术回顾展。他回顾了戴泽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与广州美术学院创院院长胡一川虽分处南北,却同承文脉、共践“艺术为人民”信念的深厚渊源。广州美术学院的协办工作是对戴泽艺术遗产的守护,亦是对两校学术传承的践行。
胡斌介绍了展览三大亮点:一是展览以五个部分融合集体与个体叙事,展现戴泽对社会与个人认知的融合;二是通过戴泽作品再看“徐悲鸿学派”,揭示其写实路径的多元性;三是运用年轻化表达(如哲理金句、活化展陈),吸引年轻观众走近经典。
戴孟在答谢词中代表家人衷心感谢各方支持,并引用戴泽所言“感恩天地,感恩身边相遇的人们,你们待我真好”以此表达对来宾的谢意。
据悉,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相关学术讲座与公教活动,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
部分展出作品
戴泽 《1943年韦君像》 23cm×12.5cm 纸本水彩 1943年
戴泽 《农民小组会》130cm×160cm 布面油彩 1949—1950年
戴泽 《岔沟之战》 67cm×97cm 布面油画 1977年
戴泽 《颐和园后山的雪》 36cm×49cm 纸本油画 1979年
戴泽 《热带雨林》 110cm×77cm 布面油画 2001年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编辑 | 王 甜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