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那些赚到大钱的人,没有一个是不装的。
在外谈生意时要装,招人时要装,对待员工也要装。装,无处不在。
有人说:“装什么装?活得真实点不好吗?”
这话听起来挺高尚,但你要是真信了,这辈子大概率只能蹲在底层啃馒头。
现实世界哪有什么“真实”的乌托邦。
装,从来不是道德问题,是生存问题。
01
越装才越有机会
总有人拿“真诚”当挡箭牌,说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金子埋土里几千年没人挖,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你见过哪个老板会掀开井盖,冲着下水道喊“这里有金子快出来”?
资源不会主动找你,机会不会从天而降,你得先把自己装成金子,摆在台面上让人看见。
我认识个做电商的小伙子,起初连仓库都租不起,只能在家囤货。
但他逢人就说自己“公司刚起步,团队在扩张”,朋友圈发的全是精修过的办公室照片——其实就一张折叠桌加两台电脑。
结果呢?供应商觉得他有潜力,账期给得宽松;客户觉得他专业,订单翻了三倍。后来他真租了仓库,招了团队,现在年流水过千万。
你问他是不是骗人?他冷笑:“我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穷得叮当响,谁愿意跟我合作?装,是给人一个信你的理由。”
这世界最讽刺的地方在于:你装得越像,机会越真。
你去谈生意,开五菱宏光说是“体验生活”,别人觉得你低调;开保时捷说是“创业初期”,别人觉得你有实力。
同一件事,包装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那些嚷嚷“真实”的人,要么早已躺平认命,要么躲在键盘后骂街——真让他们上台竞争,连装的本事都没有。
你别说你就看不起装的人。我问你,你写简历没有装。简历上写着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你真的熟练吗?会用宏吗?会做数据透视吗?
是人,都在装。
02
被拆穿了怎么办?
有人反驳:“装久了迟早露馅!”这话对了一半。
装不是造假,是放大优势。
你没管理过团队,但带过三个实习生,这就是“团队协作经验”;
你没融过资,但写过商业计划书,这就是“资本运作意识”。
装的本质,是把七分实力吹成十分,再用这十分去换二十分的机会。
等你真拿到二十分,谁在乎你当初有没有那三分水分?
我大学室友就是个典型。
当年找实习,他连Excel函数都用不利索,简历却写着“精通数据分析”。
面试时,HR问:“VLOOKUP怎么用?”他面不改色:“常用功能我一般用快捷键,具体操作得看版本。”
回头通宵学了一晚上,第二天直接上手干活。
现在他成了某大厂的数据总监,手下带的全是真“精通”的人。我问他当初慌不慌,他咧嘴一笑:“我要是不装,连慌的机会都没有。”
03
装是必备的博弈策略
知识分子最爱批判“装”,说这是“浮躁社会的劣根性”。
但他们自己呢?教授争项目经费时,不把论文成果吹得天花乱坠?学者评职称时,不把参会混脸熟说成“学术交流”?
装不是市侩,是成年人必备的博弈策略。
如果真诚有用,那就真诚;如何装有用,那就装。
很多会把“真诚”当成美好的品德。
那我告诉你,你就不是一个能赚大钱的人。真正能赚大钱的,不应该品德高低的观念。凡是有利于我的,皆可用。
这话就不便多说了,说了越多,越触及到很多人内心的价值观,骂我的人就越多。
你老老实实说自己“不懂”,别人只会把更难的活儿甩给你,美其名曰“锻炼”;你昂着头说“我能行”,反而能拿到资源、帮手、甚至容错空间。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狠话:“穷人装富是为了骗钱,富人装穷是为了避税,中产装逼是为了不被踩死。”
话糙理不糙。你去看看那些白手起家的老板,哪个不是从“装孙子”到“装大佬”一路爬上来?
见客户时装孙子,是为了一张订单;见员工时装大佬,是为了镇住场子。
身份是自己给的,你装什么,就能吸引什么。
你穿个拖鞋去五星酒店,门童拦你;你换身西装去路边摊,老板给你加菜。
04
装要的是精准投放
当然,装不是无脑吹牛。
蠢人装,是虚张声势;聪明人装,是精准投放。
你得知道对方要什么——投资人要想象空间,你就谈市场规模;客户要安全感,你就晒成功案例;员工要未来,你就画期权大饼。
手里有三分筹码,就装出五分的底气;手里有八分实力,就装出十二分的锋芒。装错了对象,那是自嗨;装对了需求,就是杠杆。
你不装,有的是人装。
你清高,你真实,你等着“酒香不怕巷子深”。
结果呢?隔壁摊位的假酒贴了茅台标,卖得比你快十倍;同事把PPT加个动画特效,老板夸他“有创意”。你蹲在角落里愤世嫉俗,还不如站起来装个灯,把自己照亮点。
装,不是为了骗人,是为了在规则内抢到赛跑资格。等你有资格站上领奖台了,谁在乎你起跑时穿的是草鞋还是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