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寿命长短的行为,运动第三,睡觉第二,第一很多人做不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01 12:07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7月30日,我们正式进入三伏天最炎热的阶段——中伏。

在这样“湿热交蒸”的天气里,人们的身体机能受到了一定影响,汗流不停,饭吃不下,觉睡不着。

长此以往,免疫力下降,人体很难不生病。

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呢?医学教授李军红在《简养》一书中说到:

“养生其实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活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就会发现,最顶级的养生,都要先“养身”。

01

常运动,养出生命力

2019年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只要迈开腿,就能降低死亡风险:

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风险降低2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降低30%,因癌症死亡的风险降低23%。

换句话说,运动与不运动的人过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

哪怕只是每天抽出十几分钟进行慢跑,都可能为自己的健康带来显著的改善。

56岁的周阿姨便通过3年运动治愈了30年的病。

一直以来,她都是走几步都嫌累,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则躲的一个人。

只是,唯有一件事推不了。

那就是去医院。

图源/视觉中国

24岁那年起,她便是医院的“常客”,三十年间的病历叠成厚厚的一摞。

从那一年的类风湿,到后来的慢性支气管炎,差点要了她的命的急性胰腺炎,各种疾病折磨得她痛苦不堪。

还有每到10月就会复发的换季咳,一咳就是三个月,常常咳到肋骨发疼。

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右肺有多发性的磨玻璃结节。

在手术和不手术之间犹豫了两年多,周阿姨突然冒出了跑步的念头。

“既然是肺不好,那就跑步吧。”

从走上几步路便气喘吁吁,到后来慢走快跑。

从5公里到10公里,从1到3年。

换季咳不再出现,那些病痛也不药而愈。

中年以后会发现,唯有运动,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图源/视觉中国

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当然,过度的运动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我们也无需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

今年4月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最新研究表示:

每周完成推荐的运动量(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在降低全因、心血管、癌症等死亡风险方面,与规律运动具有相似的效果。

这意味着运动,也可以“临时抱佛脚”,无需每日点卯。

由于夏季气温高,人体能量消耗较大,运动前后,十点君有以下3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时分运动。

这两个时间段气温相对较低,阳光也不那么强烈,能减少中暑和晒伤的风险。

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清晨的公园,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此时去慢跑或者打打太极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人神清气爽。

傍晚太阳下山后,去户外散散步、跳跳广场舞,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控制运动强度。

夏季人体容易疲劳,运动强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身体过度劳累,甚至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三是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

因此,在运动前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可以适当喝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此外,运动后也不要立即洗澡或吹空调,以免影响身体的散热和恢复。

02

多睡觉,给身体充电

英国一项针对8958名50岁及以上人群、长达10年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规律的运动锻炼能够预防认知能力下降。

然而,对于睡眠不足者而言,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会有所减弱。 

也就是说,会运动还不行,更要“会睡觉”。

可现代人的日常却是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中午睡不醒。

根据2024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其中,在22-40岁的年轻群体中,失眠的比例达到74.3%。

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运动对认知能力的保护作用,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让人更容易患上感冒、流感等疾病;

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风险;

情绪也会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同时,睡不着也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福州有一名52岁的女性在长达两年的失眠后,被确诊冠心病。

原因便是在更年期以后,频繁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睡眠质量下降,却视而不见。

可见,能够好好睡觉,才是中年以后最大的福气。

想要知道自己的睡眠质量好不好,可以参考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发布的《睡眠质量建议》中的4个推荐指标:

能在30分钟内入睡;

半夜醒来后10分钟内能再次入睡(包括上厕所);

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不超过1次;

在床上的时间里,有85%是在睡觉。

倘若以上几条都能满足,说明睡眠质量还不错。

如果睡眠问题比较严重,就要小心了。

图源/视觉中国

短时间的失眠通过身体的自行调节来修复,长期的睡眠障碍则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或是尝试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睡眠状况。

一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能让人感觉更舒适,有助于入睡。

可以使用窗帘、耳塞、空调等工具来创造这样的环境。

二是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

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早点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

倘若在调整睡眠中发现早睡很难,可以参考“重置生物钟节律”的时间疗法。

每隔2到5天进行睡眠时间的调整,每次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的同时,也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新的作息。

图源/视觉中国

三是掌握一些快速入睡小技巧。 

例如“翻白眼入睡法”:

平躺在床上,放松身体,闭上眼睛,然后慢慢地将眼球向上转动,尽量看向额头的位置,保持10秒,重复3-5次。

模拟睡眠中的“快速动眼期”,触发大脑识别“准备入睡”的信号,帮助身体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让大脑逐渐放松下来,我们才能好好睡觉。

03

少吃饭,给健康减负

冯唐曾说过:

“吃喝别走极端,作息别走极端,别总熬夜,也别老睡觉,别总是很晚睡,也别总是很早起,平衡、中庸就好;

吃,不要什么都挑,什么都不吃,也不要什么都吃。”

中年以后,少吃可以保命。

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倘若还像年轻时一样毫无节制,吃下去的东西,就成为身体上的病灶。

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会让血液变得黏稠,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给肠胃带来巨大负担,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高油高盐的食物,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而且,过度饮食还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又会进一步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

给肠胃留出消化的空间,才能给我们自己留出健康的余地。

图源/视觉中国

2018年,国际生物学顶尖杂志《细胞》(Cell)的姊妹刊《细胞·代谢》的一项研究发现:

适当少吃,能够延缓衰老进程,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疾病以及癌症、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这意味着每天少吃一点,衰老就能慢一点。

说到底,吃,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考虑身体的承受能力。

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的国学大师梁簌溟,幼时身体虚弱,常常生病。

中年以后,身体却越来越好,活到了95岁高龄。

其养生秘诀便是“少食、杂食”。

图源/视觉中国

少食,是不暴饮暴食,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不因为食物种类多少和味道好坏而过多或过少进食。

杂食,则是注重食物的多样性,不挑食、不偏食,四季水果,五谷杂粮,各类食物都适量摄入。

谈论养生之道时,他说:

“在生活上少食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中年不易,繁忙的工作节奏让很多人在饮食上难以做到节制。

聚餐应酬不断,为了社交和工作,不能少吃,更不能少喝。

工资还没提上来,身体的三高已经在稳步“高升”。

图源/视觉中国

碍于生活,我们无法做到彻底的“少食”,但为了以后,至少可以从一些小的习惯开始改变。 

很认同《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书的观点:

“世上最好的药:早餐、午餐和晚餐。”

书中对三餐的饮食搭配和量的控制给出了科学建议。

早餐吃够100分:

由于早餐能量比例占一天总能量的1/3~1/2,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吃饱,需要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多吃粗粮,少喝粥吃馒头。

完美早餐搭配公式是主食、肉、蛋、奶、蔬菜。

图源/视觉中国

午餐遵循三足鼎立原则:

蛋白质类食物占1/4,蔬菜占1/2,再根据日常的运动量,决定主食比例的多少。

同时还有两注意三禁忌:

注意饮食结构和荤素搭配,忌喝酒、省事、食辣。

晚餐补足全天没吃够的营养:

在白天吃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晚餐中适当进行补充,保持一天食物摄入均衡。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但要注意,量要适中,不宜过饱。

04

《睡眠革命》一书中说: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三者齐头并进,将给你的生活质量带来飞跃式的提高。”

从现在开始,对自己好一点吧。

把“今天摆烂,明天再开始”换成“现在就行动”。

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是向健康生活迈进的一大步。

当你认真对待运动、睡眠和饮食,这既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来源:十点读书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