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时间内,“Quiet Quitting”在欧美年轻打工人中流行开来,翻译过来便是“精神离职”,即保留工作,但是只做最基本的分内之事,与国内的“躺平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屏幕前的诸位打工人们,你们此刻是否也正在“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对抗工作压榨的新风潮
何为精神离职?顾名思义,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离职或辞职,而是人还在职位上工作,但只做职位要求的基本工作,不再额外为工作付出,精神处于离职状态。
他们只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工作之余不再回复邮件和消息;能不加班就绝不加班;工作时的质量由工资的多少决定……简言之,它是内卷的对立面,会完成基本工作 ,但是不再热衷于事业,不再热衷于超越自我,不再认同自身价值由工作来决定。
精神离职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范围内打工人的讨论与共鸣,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现状给了年轻人太多压力与无奈。
果断离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困难重重。疫情影响下,各大公司大幅裁员的消息不断刷新,昔日的铁饭碗如今也面临降薪的窘况,更遑论那些在风暴中摇摇欲坠的小公司。工作机会不再像前些年那样俯拾皆是,离职所要面临的后果可能是长时间的停摆和更差的薪资待遇。
继续为工作奋斗?打工人们又心有不甘。即使996的为工作奉献自己,得到的薪水也远远抵不上自己的付出,不仅为工作牺牲掉生活,更有可能搭上自己的健康。因此他们选择“精神离职”来对抗工作压榨。一方面工作得到的薪水能够保证日常开销,另一方面他们将工作和生活分离开来,用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卷不动的打工人,变了味的工作
打工人选择精神离职,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个人原因,而是面对的工作让人不得不这样做。
社会学家大卫·格雷伯提出过一个“狗屁工作”的概念,它是指一些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必要的工作,人们在这样的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意义。但这种工作的环境和收入又不错,常常会让人迷惑。狗屁工作会给人们带来心理损伤,如绝望、自我怨恨、忧郁等,这样的工作,说是精神暴力也不为过。
在这样情况下选择“精神离职”的打工人,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不会被工作压垮,同时也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反抗行为,小心翼翼的反抗着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但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离职”是否是职业倦怠的信号?是否是对公司的一种隐形攻击手段?认真思考精神离职动机,有利于拿回职场心理健康的主动权。
精神离职背后,寻求工作人格和真实自我的平衡
乍一看精神离职的定义,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不就是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吗?但细细品味,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打工人在 职场所创造出的“工作人格”与真实自我之间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普遍不适。因此很多人选择将工作人格和真实自我分开,工作就是工作,下班了才回归到真实自我。但这样的方式,真的是最佳解决方案吗?
精神离职,意味着将工作仅仅作为换取薪水的手段,在工作时间扮演着工作者的角色,不用强求和自我的一致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似乎并无不妥,但落实到个人,其实是很难彻底分开的。
首先,工作时间会占据人8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剩余的时间里还要进行吃饭、睡觉等生理性活动,留给真实自我的时间更多是碎片化的,低效能的。其次,人是可以出卖劳动,出卖时间,但是并不能将自己完全异化成商品。在工作时间内的感受、体验的关系等都会很大程度上塑造生活,选择“精神离职”并不意味着会失去这些感受。
因此,精神离职更多的应该作为一种情绪应对策略:因为当前无法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暂时将自己抽离出来。如果工作能创造自我价值,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便要正视这两者之间的失衡,努力寻找平衡点,毕竟,快乐的,有意义的工作才能让我们为自己赢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2.“精神离职”的年轻人,想跟狗屁工作划清界限
注: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