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交响:“留下无愧于时代的音乐作品,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7 23:33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7月26日,盛夏的上海文艺会堂内,见证了一场关于中国音乐未来的思想激荡。“时代交响——新时代音乐创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汇聚中国音乐界顶尖力量,围绕 “新时代的音乐‘新’在何处?”“中国音乐在世界艺术格局塑造中何为?”两大核心命题,叶小钢、杨燕迪、尹波等20余位专家展开深度探讨。

“真正优秀的交响乐得走进人民心里,融入世界文化——不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而是让广大听众一听就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认为,中国交响乐在西方技术上已做得很好,现在更要创作出让中外听众“一想到就有旋律涌进脑海”的作品——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4月12日至5月28日在上海成功举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正朝这个方向努力:既要演好西方经典,更要演好中国自己的作品。


“时代交响”不仅是对音乐本体形态的一种描绘,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音乐创作应当奏响的恢弘主题、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的生动表达。此次展演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汇聚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等10家全国优秀乐团,奉献20场高水准音乐会,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发展成果,助推优秀音乐作品和人才蓬勃涌现。

让真正入心入脑的作品“不只演一次就压箱底”

作曲家叶小钢以犀利视角点破当下交响乐创作瓶颈:“近40年来,中国音乐家在作品的风格探索性上已无愧于历史,但我们需要留下像《梁祝》《黄河》这样真正入心入脑的作品。”他坦言近期评审新作时感受到的遗憾——概念化、技术老化或过度复杂化的倾向,与广大观众的需求形成错位。叶小钢更是以自身经历揭示行业痛点——他2005年创作《大地之歌》时,因过度追求节奏的实验性,遭指挥家余隆直言“考指挥”,直到十年后上海交响乐团录制该作时,经过修改后的作品才真正实现技术与表达的平衡。正因为如此,叶小钢对新时代的音乐创作提出了新的期望:当以时代之需为需,以人民之心为心,深刻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伟大实践、伟大创造、伟大精神;要从宏阔的历史纵深和鲜活的社会现实中汲取灵感,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表达。

如何让当代中国交响曲佳作被更多人听见?中国音协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燕迪提出“保留曲目机制” 的破局之道。他以俄罗斯音乐崛起为例:“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现在能占据全球乐团曲库核心,关键在于通过舞台实践完成经典化。”杨燕迪呼吁建立中国交响乐保留曲目库,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作品进入常态化演出体系,让叶小钢、陈其钢、谭盾等作曲家的杰作“不只演一次就压箱底” 。


中国交响乐团通过实践响应这一理念。据副团长尹波介绍,国交新乐季推出四部重磅委约作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交响乐团牵头联合14家交响乐团共同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交响曲《大乐同和》;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委约作曲家唐建平创作交响音画《故宫》《第三交响曲——献给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以黄河文化为题材委约作曲家张千一写下交响诗画《碛口》;复排叶小钢上世纪80年代的成名作《地平线》。“传播的关键在于反复演,联合十几家乐团分摊委约成本,单部作品可以至少巡演20场。”尹波表示,多团联合委约模式,破解了单团演出频次受限的困境。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焕新作品当代生命力

“新时代的音乐创作要在敬畏传统中寻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挖掘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基因密码,激活其现代生命力,用新表达承载中国价值。”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以实践印证理念。该团创排的《海上生民乐》赴海外巡演40余场,外国观众评价其 “融合东西方、连接过去与未来” 。2024年,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打造了全国第一台由AI创作的国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以传统中国色为主轴并由AI进行音乐生成,再由演奏家进行二度创作,把算法转换为充满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表达。《零·壹|中国色》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数字专辑收获6600万的总曝光量,相关词条微博热搜突破4300万。

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龚天鹏的人生历程,也是对艺术向新而生的生动注脚。这位90后直言,“写音乐首先要真诚,真诚表达远胜技术包装,要知道中外听众听音乐时,在乎的是刹那间的感动和震撼”: “当我在创作主旋律作品时,其实也是在释放我本质的灵魂,这也是最令我自豪的一件事。”


新时代音乐之“新”,核心在于气象之新、境界之新、格局之新。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诗原直指创作内核,认为高质量交响音乐创作需具备三要素:复杂性,即使是动听的音乐在技术上也可以是复杂的;戏剧性,依托构建作品的冲突性体现思辨精神,以表达新时代伟大的精神内涵;中国性,既包括在内容上讲好中国故事,在音乐语言、形式、风格上体现民族性,更需中国作曲家群体在思想观念与技巧上有所创新,总结出其对世界交响音乐所作的贡献,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奠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湘林补充了交响乐创作的“三个面向”坐标:面向现代化需借新技术重构表达,面向世界要在本土基因与全球共识中寻求融合并勇于创新,面向未来则要探索虚拟现实、跨界融合的新可能,同时需坚守音乐本体与情感表达,以深耕态度创作并完善技术理论。

以东方意蕴讲好中国故事,架起人类共通的情感桥梁

如何提升中国交响乐作品的海外影响力?“中国交响乐应追求与国际乐坛的共振性,而非简单展示差异性。”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指出核心矛盾:莫扎特、贝多芬作品被中国乐团频繁演奏,但中国作品鲜少进入国外乐团常规乐季。“上交委约的新作《中国厨房》就以享誉世界的中国饮食文化为切口,以期降低未来海外传播时的文化隔阂;我们也曾努力推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中国作品进入国际音乐比赛的指定曲目,让海外音乐人通过演奏理解中国。”

多位从业者都指出,新时代的音乐创作须具备鲜明的“中国美学精神”,以独特的东方意蕴讲好中国故事,用音乐架起人类共通的情感桥梁,使中国音乐真正成为沟通心灵、凝聚共识的世界语言。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帅从技术演进角度提出历史参照:“美国音乐通过录音革命和版权体系打破欧洲中心。” 他分析爵士乐成为美国文化符号的历程,强调中国可借鉴其 “技术保障+音乐外交” 的双轨策略。新加坡华乐团荣誉指挥叶聪提出更直接的路径:创作兼具艺术性与通俗性的作品,使其既能登大雅之堂,也可在普及音乐会上演,真正打破雅俗边界。


唯有将中华美学基因融入现代语汇,以真诚表达传递时代精神,方能让黄钟大吕鸣响世界。当《海上生民乐》的东方韵律引发西方观众“想去中国看看”的向往——这些实践印证着座谈会的前瞻洞察:中国音乐的全球传播,正在从“差异展示”迈向“价值共鸣”的新纪元。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