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从工具到伙伴,机器人进化速度惊人
在“WAIC里”发现机器人的烟火气
沈湫莎
具身智能机器人化身“营业员”从货架上拿取顾客下单的商品,在展台前围观的小朋友聚精会神地观察。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沈湫莎
每一位走进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馆的与会者,都会注意到一方颇具海派特色的天地。逛累了,你可以来这里歇歇脚,吃一串关东煮、喝一杯冰可乐、看一段舞红绸……不过,服务员都是机器人。
今年大会首设“WAIC里”主题街区,一众机器人在文艺站、修理铺、小吃街等场景中展示打鼓、写字、煮串、剥蛋等精细操作,用“十八般武艺”告诉你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和交互智能的进展。机器人的市井生活也会有“烟火气”吗?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艺之秀
“一份爆米花订单,现在开始为您制作。”在PAD上下达指令,擎朗机器人就动了起来。只见它一只手拿着铲子熟练地舀了一勺爆米花,另一只手从堆叠的纸杯中取出一只,最精妙的莫过于双手交汇时,拿铲的手一抖,爆米花便精准进入倾斜的纸杯中,一颗也没有落在外面。完工后,它还不忘给顾客提供情绪价值——“您的爆米花已制作完成,请享用。”
精确的定位、精妙的配合,都依靠视觉传感器完成。擎朗机器人可能是市面上拥有摄像头最多的人形机器人,这个卖爆米花的员工就有8个摄像头,除了手上的4个,头部、腰部各有两个。
“未来机器人也会有‘专人专岗’。”擎朗智能高校合作总监刘斐说。一个机器人在固定岗位上干得越久,它收集的信息就越多,岗位能力也越强,将这些机器人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经验集合起来,就能产生更强的机器大脑。目前,擎朗智能已累计生产销售逾10万台机器人,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咚咚咚,咚咚咚”,是文艺站里的智元机器人开始表演了,它一共带来3项才艺,写字、打鼓和舞绸带,在众人围观中,领头的机器人气定神闲地在红纸上一笔一划写下福字,引来一片叫好声。
力之舞
在一堆人形机器人中,两双舞动的机械臂分外抢眼,它们一个“坐镇”关东煮摊位,一个“温柔”地将嫩豆腐摆出AI字样,在力控这条路上,希夕科技和新智具身智能科技这两家公司都追求极致。
一串被精准“投喂”的关东煮背后,凝聚了机器人领域的智能识别、灵巧操作和人机交互3方面难题。首先,机器人要从一大锅关东煮里识别出顾客下单的食材,其次,要把这些有弹性的丸子夹出来穿成串,最后还要把串串递到顾客手中。“交付”的时机颇有讲究,太快会掉地上,太慢则会导致“人机拉锯”。由希夕科技带来的机械臂,是拿捏力之平衡的好手。他们以力为研发核心建立具身智能大模型,并产出一系列成果。现场还有一段“机器人给人刮胡子”的视频展示,手持剃须刀的机器人需要在柔软且会动的人脸上作业,对力量妙到毫巅的掌控源于背后的精准算法。
夹住、提起、搬运、放下……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做完后,豆腐完好无损,这一“绝技”由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孵化的新智具身智能科技研发。复旦大学教授付彦伟透露,秘密在算法里。他们把视觉观测到的微小形变,用算法算出来,能精确到0.01牛顿。安装这套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相当于给机器人戴上电子皮肤,每平方厘米有4万个感知单元,机器人不再冷冰冰,而能像人一样感知外界。
智之协
尽管智元机器人演得卖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隔壁两位身高1.85米的“帅小伙”认真工作。
它们是来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公版机产品“青龙”,正在练习分拣物品。工作人员表示,两“小伙”分工明确,一人取红框,一人取蓝框,如果前一位取错了,那么,后一位也能识别并将分拣错误的物品归位。
智能制造是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比如车辆装配的软装上料、下料等工作。两“小伙”在分拣流水线上训练识别、抓取等各项技术,这些技能将加快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赋能千行百业。
云百生机器人的工作场景更不得了,它们将帮助医生进行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要把电极插入患者的硬脑膜以下。为此,大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现场就展示了云百生机器人剥鹌鹑蛋的场景。一双机械臂稳定且精细地进行“手术”,剥下一颗直径2至3厘米生鹌鹑蛋的蛋壳,薄如蝉翼的蛋膜完好无损,引来人们的驻足和惊叹。
这条小小的“里弄”,恰似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走进人类生活的窗口。酒店迎宾、展馆讲解、工厂搬运……人工智能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辅助决策、能力增强,到创造全新生活方式。作为人工智能的载体,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能够理解物理世界,还能与世界交互,最终实现与人类的无缝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