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玉米生长期间,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大小斑病、锈病、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是当前夏玉米生产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虫害。为有效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保障夏玉米的正常生长,特制定以下防治措施要点。
一、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一)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大小斑病具有抗性的夏玉米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种植前,应充分了解当地大小斑病的发生情况,选择经过审定且抗病性强的品种。
2. 合理轮作: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田间病原菌的积累。轮作周期一般为2-3年。
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残株,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源。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
(二)化学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醚菌酯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 苯醚甲环唑:每亩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2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 丙环唑:每亩使用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
- 醚菌酯:每亩使用25%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
喷药时应注意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两面,尤其是病叶部位要重点喷洒。一般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具体次数可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而定。
二、锈病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叶片布满孢子堆,导致叶片枯黄脱落,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一)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存在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锈病的基础。在种植时,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2.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要注意合理灌溉,避免田间湿度过高。
3. 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病原菌的数量。
(二)化学防治
当田间病叶率达到5%-1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 三唑酮:每亩使用20%三唑酮乳油50-75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 戊唑醇:每亩使用43%戊唑醇悬浮剂15-2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
- 氟环唑:每亩使用12.5%氟环唑悬浮剂50-7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
喷药时要均匀周到,确保叶片正反两面都能接触到药剂。一般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三、草地贪夜蛾防治措施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迁飞速度快、危害严重等特点,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心叶、茎秆等部位,造成玉米生长受阻,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一)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害虫踪迹。在夏玉米生长期间,应定期到田间观察,重点查看玉米心叶、嫩叶等部位是否有卵块和幼虫。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在田间设置性诱剂、诱虫灯等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害虫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二)农业防治
1.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避开草地贪夜蛾的高发期。同时,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创造不利于草地贪夜蛾生存的环境。
2. 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残株、杂草,破坏草地贪夜蛾的越冬和繁殖场所。
(三)物理防治
利用草地贪夜蛾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可有效减少成虫数量,降低产卵量。此外,还可采用人工捕捉幼虫的方法,在幼虫发生初期,组织人力进行捕捉,减轻危害。
(四)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步甲、蜘蛛等,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等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进行寄生,降低幼虫孵化率。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苏云金杆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这些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对天敌安全。
(五)化学防治
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低龄期(3龄前)进行化学防治效果最佳。可选用的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 氯虫苯甲酰胺:每亩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重点喷洒玉米心叶和嫩叶部位。
- 甲维盐:每亩使用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5克,兑水30-40公斤喷雾,注意均匀喷洒在害虫取食部位。
- 茚虫威:每亩使用15%茚虫威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
施药时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注意用药安全。
四、玉米螟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蛀食玉米茎秆、心叶、果穗等部位,导致玉米茎秆折断、果穗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一)农业防治
1. 选用抗虫品种:选择对玉米螟具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可减少害虫的危害。
2. 处理越冬寄主: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等部位越冬,在冬季或早春,将玉米秸秆、穗轴等集中烧毁或粉碎还田,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基数。
3.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可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二)生物防治
1. 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高峰期,每亩释放赤眼蜂1-2万头,分2-3次释放,利用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控制幼虫数量。
2. 使用生物农药:在玉米螟幼虫孵化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可有效防治幼虫。每亩使用Bt乳剂200-300毫升,兑水喷雾。
(三)化学防治
在玉米螟幼虫蛀茎前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 毒死蜱:每亩使用48%毒死蜱乳油100-15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重点喷洒玉米心叶。
- 氯虫苯甲酰胺:每亩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对玉米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较长。
- 辛硫磷:采用毒土法防治,每亩使用50%辛硫磷乳油50-100毫升,与20-30公斤细土拌匀,撒入玉米心叶内。
五、综合防治注意事项
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夏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
2.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操作: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施药时期和施药方法,避免盲目用药。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
3. 注重安全防护:施药人员在施药过程中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穿戴好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农药接触皮肤和吸入体内。施药后要及时清洗施药器具和身体,防止农药中毒。
4. 关注天气变化:施药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避免在雨天、大风天施药,以免影响药效和造成农药流失污染环境。
总之,做好当前夏玉米大小斑病、锈病、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确保夏玉米生产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