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新希望 催旺振兴花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7 13:41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玉林日报

玉林“新农人”:

播撒新希望 催旺振兴花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人才为要。为培育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玉林市正通过多元举措加速壮大“新农人”队伍,推动更多有别于传统农民的乡村能人崭露头角。如今,这群“新农人”的“兴农梦”正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落地开花。

盛夏时节,陆川县沙井村50亩阿文番石榴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天刚蒙蒙亮,基地负责人陈文和妻子已在果园忙碌着,精心挑选首批成熟的果实。

这位土生土长的陆川人,曾在广东打拼多年。与父辈不同,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比传统农民多了几分闯劲与眼界——不仅学东西快,对新技术、新观念也格外敏锐。2017年返乡创业时,陈文毅然选择了番石榴种植。从都市白领到“田间新手”的转型之路并非平坦,但凭着“新农人”特有的韧劲——不懂技术就虚心求教,不会种植就拜师学艺,日复一日的田间实践,终将他锤炼成种植能手。

为了种出高品质的果实,陈文摸索出“种养结合”门道:将配套养殖的猪、牛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科学配比复合肥使用。这套绿色种植技术不仅提升了果实品质,更让产出的番石榴以脆甜多汁的独特口感赢得市场青睐。

“现在番石榴行情稳当,价格也不错。我打算把后面那片山头租下来,再扩种50亩,到时候基地总面积就有100多亩了。”陈文笑着算起了账。

番石榴是四季常绿的“摇钱树”,在科学管护下全年都能挂果。陈文的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给第二批果实套袋,白色的果袋在绿叶间轻轻晃动,静待下一轮丰收。靠着分批控花的技术,这里的鲜果能持续供应市场,亩产最高时能达到2500公斤。到了销售旺季,果贩们还会主动找上门来,一辆货车就能拉走近500公斤果子。而每到套袋、采摘的忙碌时节,基地总要雇上不少周边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钱。

“忙起来的时候,摘果、套袋都得请乡亲来帮忙,能给他们添点收入是挺开心的事。”陈文说,自己种果快10年了,果子主要销往镇上和县城,早就积累了一批回头客,销路不用愁。谈及未来,陈文眼里闪着光:“等明年基地扩展到100多亩,就打算跟广东最大的番石榴基地合作,把果子送进榨汁厂、打入批发市场,让我们这‘土宝贝’走得更远。”

从个人返乡创业到带动乡邻增收,从50亩果园迈向百亩规划,阿文番石榴种植基地的成长轨迹,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特色产业蓬勃生长的鲜活注脚。小小番石榴,不仅承载着“新农人”的梦想,更成为串联起村民致富路、铺就乡村振兴之路的“金果果”,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蝶变。

如今,在玉林,像陈文这样的“新农人”正不断涌现。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不仅手握先进种养技术,更懂市场、懂销售,连电商直播等前沿技能也能运用自如。在乡村共富的路上,如何培育更多乡村新型人才、为“新农人”群体做好服务,让他们带动更多乡亲迈向共同富裕,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玉林主动破题,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让培育“新农人”的土壤愈发肥沃。充分发挥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各级农广校、“五彩田园”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各类农业园区等平台优势,相继建成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通过看得见、学得来的示范引领,加速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先进经验也得以快速推广。同时,发挥好“玉林市新型职业农民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高素质农民、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抱团发展。

截至目前,玉林已培育出国家级、自治区级“头雁”人才,以及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企业领军人才等500多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9466人。这些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正为玉林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