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铁的鲜芋头卤汤馋哭!胶东“懒虫”种菜只为秋鲜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7 08:36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大暑一过,胶东的农村便像被罩进了一口密不透风的大蒸笼。#我在头条晒家乡#

图1:毛芋头

日头底下是火辣辣的烤,潮乎乎的地气从脚底下往上冒,真真应了那句“上蒸下煮”。

这样的天,躲在屋里纳凉,翻着手机里老铁们的留言,倒成了一天里熨帖的辰光。

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读着读着,心里就像揣了块刚出锅的热地瓜,暖融融的。

有位老铁的留言尤其让我记挂,他说每年八月十五的清晨,总爱煮碗面条,就着刚从地里刨出来的鲜芋头卤汤。

图2:生机勃勃

特意把“鲜芋头”三个字加重了语气,我隔着屏幕都能咂摸出那股子郑重——这哪是说芋头啊,分明是在讲藏在时光里的馋虫。

鲜芋头,就得是带着泥土腥气的,刚从松软的土里翻出来,表皮还挂着湿乎乎的泥粒。

指甲轻轻一抠就能掐出嫩生生的浆,那股子水灵劲儿,是搁在集市上晒过几天的芋头万万比不了的。

巧的是,今年从老家带回来的毛芋头,原本放在楼道里想着慢慢吃,谁知楼道里早晚温差大,竟悄悄冒出了嫩芽。

图3:茄子

看着那些顶破表皮的小绿芽,像一群攒着劲儿要往外钻的小家伙,扔了实在舍不得,索性找了小菜园的一角,挖了坑埋进去。

如今再看,那叶片长得舒展极了,宽宽大大的,迎着风摇摇晃晃,倒像极了缩小版的荷叶,往那儿一站,就透着股子生机勃勃的憨气。

至于土里有没有结出芋头,现在还看不真切,但光是瞅着这满眼的绿,我就忍不住在脑子里画起了秋天的画。

蹲在地里,用小铲子轻轻刨开土,一个个圆滚滚的毛芋头裹着泥团滚出来,带着清清爽爽的土腥味,那画面一想,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

图4:根部蹿出小苗

咱种的这是本地的毛芋头,跟集市上常见的荔浦芋头可不是一回事。荔浦芋头个个长得又大又圆,光溜溜的招人疼。

咱这毛芋头呢,个头小巧,表皮还裹着层细细的长毛,乍一看像群没睡醒的小毛孩儿。

可蒸煮过后一尝,那股子甘甜软糯能从舌尖暖到胃里,是我打小吃到大的念想,比啥山珍海味都对胃口。

以前这毛芋头都是父亲年年种,我这懒虫回家就往厨房钻,总能蹭上一肚子。

图5:滚玉盘

可父亲上了年纪,今年的地大半都给了哥哥种粮食,再也腾不出边角地种芋头了。

所以今年自己动手种这几棵,哪怕数量不多,心里也揣着个盼头——总算能尝尝老铁说的鲜芋头卤汤了。

往年在集市买芋头,总想着划算,专挑那些干干巴巴的,觉得不压秤,湿漉漉的反而觉得亏了,现在才琢磨过味来,那点算计,恰恰错过了金贵的“鲜”。

另一位老铁的留言更让我咽口水,他说刚出土的鲜芋头,去皮后上锅蒸,只撒一丁点儿盐,那口感,比大商场里的精致点心还绝。

图6:碧绿的叶脉

这话听着实在,农家出身的孩子都懂,地里刚收的东西,根本不用复杂的调料,简单的做法反而最能显露出本味。

就像以前的邻居大姐,在城里上班,每年秋收花生的时候回老家,别人送她花生,她总要先问一句“是不是刚从地里刨的”,晒干的坚决不要,就认那种带着湿泥的。

扒开带着潮气的果皮,里头的果仁是粉嘟嘟的,咬一口咯吱响,嘴角还挂着白白的浆汁,那股子清甜,是晒干的花生永远给不了的。

农家的孩子,好像天生就对“刚出锅”“刚出土”的鲜味有种执念。#分享我的头条荣誉#

图7:长势更旺

收花生的时候,总会特意留些鲜果,裹着泥装进袋子里塞进冰箱,等到过年时拿出来煮,一家人围坐着剥着吃,那股子鲜气能把年味儿都衬得更浓。

要是没留鲜花生,就把干花生泡上一天一夜,连皮带壳下锅煮,加把盐,煮出来也带着几分新花生的柔润。

再想想,地里的鲜物总是藏着这样的妙处。就像豆秸上半熟的黄豆,豆荚鼓鼓囊囊的,摘下来直接煮,豆香混着水汽飘出来,能勾得人站在灶台边就想先尝一口。

或者把新鲜豆子挤出来,焯水后拌上蒜泥,滴几滴香油,简单一拌,就是道能下三碗饭的好菜。

图8:诗意盎然

这些法子都是农家人在日子里琢磨出来的智慧,知道怎么把刚从地里拽出来的那口鲜,牢牢锁在舌尖上。

如今守着小菜园里的几棵芋头,看着叶片一天天舒展,心里的盼头也跟着疯长。

等秋风吹起来,刨出带着湿泥的毛芋头,不管是做卤汤浇面条,还是撒点盐上锅蒸,总归能尝到那口惦记了大半年的鲜。

图9:晒焦边缘

到时候啊,也得给老铁们回条消息,说说咱自己种的鲜芋头,到底有多解馋——想来那滋味,定不会辜负这一整个夏天的等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