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活动现场。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供图
扎布、浸染、洗布……近日,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华丰村社区活动中心,近百组小学生家庭围坐在一起,在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蓝染文创社”师生指导下体验蓝染技艺的独特魅力。这场生动的实践课,正是该校创新“地方文化滋养+非遗技艺融通”劳美融合育人模式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今年1月,扬州职业技术大学成立蓝染文创社,师生依托服装设计专业优势开发出百余件文创产品,深入社区、校园、福利院等地进行展示。以此为起点,该校系统化设计“地方文化 + 非遗技艺”劳动教育路径,通过项目化推进、成果化呈现,实现从技能培养到价值塑造的跃升。
文化为魂:筑牢劳动教育根基
“运河文化彰劳动伟力、工匠文化育卓越品质、红色文化践奉献之光”—— 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以这一主线构建“三位一体”文化育人矩阵,让劳动教育扎根地方文化沃土。
该校54名思政研学导师带队,依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江都水利枢纽等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我是党课主讲人”等沉浸式活动,开设非遗传承、运河研学等特色课程。编写非遗文化教材、开发数字课程,打造“行走大运河”劳动研学、“扬州工”匠心传承实践平台,组建“晓轩先锋队”、“邮之声”志愿服务队等,将劳动精神培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叙述大道理。”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说,学校以红色文化为魂、工匠文化为脉、运河文化为韵,形成大思政育人品牌,让劳动教育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实践温度。
非遗为脉:激活创造育人动能
在扬州市仁丰里非遗工作坊,同学们跟着民间艺人学国画、剪纸;在学校艺术学院非遗工作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指导学生做绒花、设计文创……“通过学习,我们加深了对运河文化的认同。”一名参与实践的学生说。
据了解,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创新“认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育人路径,建成12个劳模(江苏工匠)工作室,形成“师带徒”传承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领衔“乱针绣技艺传习班”,通过“纹样美学认知—运针技法实训—文创产品开发”三阶段教学,实现技艺传承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此外,该校还与扬州市文化馆共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一批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非遗导师”。其中,《交融薪生:扬州刺绣文创》项目入选2023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非遗技艺比拼典型案例,成为非遗育人的生动注脚。
文美共融:构建劳育协同生态
色香俱美的花色糕点、细腻传神的剪纸作品、充满科技感的3D打印、古意盎然的建筑模型……每年举办的劳动成果展,是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劳动+”育人模式的缩影。马顺圣介绍,该校以 “文美共融”为理念,构建“一体两翼”育人体系:以劳动为“体”,文化浸润与美育熏陶为“两翼”,让劳动技能与审美素养同频共振。
在校内,学校党委统筹推进,各二级学院制定实施细则,教务、宣传、学工、团委、后勤五部门建立联席会商与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全员协同育人生态。校外,联合扬州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共建劳模工匠学院、职业体验中心,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在社会服务方面,“团团公益课堂”年均服务1.5万小时,“雨润花朵”项目开发30余门非遗劳育课程,累计服务青少年8.4万人次,让劳动教育走出校园、惠及社会。
从课堂到社区,从技艺传承到文化浸润,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以“地方文化+非遗技艺”为路径,让劳动教育既有泥土芬芳,又有文化韵味。(邓峰 梁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