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火爆开课,学生秒变“种粮达人”,粮食安全谁来守护?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6 20:10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七月,天津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热闹非凡,一群学生挤在稻田边,盯着天上嗡嗡飞的无人机,眼睛都亮了。这不是普通的郊游,而是大中小学生一起上的一堂特别的“田野课”。他们在这片稻田里,学科技、懂粮食、长责任,种下了一颗颗爱国的种子。

小学生们刚到稻田,立马被无人机吸引了。老师董京指着天上说,这家伙一分钟能喷半亩地的农药,比人快30倍!孩子们围在田边,看无人机喷出雾状药剂,稻叶上沾满水珠,个个好奇得不得了。他们又跑到育种基地,踮着脚看稻穗标本。黄庄小学的王老师拿出一把老式插秧工具,对比智能育种箱,一个小孩突然喊:“种水稻原来不用老弯腰!”这话逗得大家笑了,也让孩子们明白了科技让种地轻松不少。

初中的学生们直接下田,体验干农活的滋味。带队老师王春瑶指着远处的智能灌溉设备说,现在一亩地能收1200斤稻谷,可过去连一半都不到。设备再好,不珍惜粮食也不行。学生们听完,回去开了班会,讨论“拒绝浪费,守护粮仓”。他们画的手抄报和板报,写满了节约粮食的口号,图画五颜六色,字里行间透着责任感。这些作品挂在学校,像是在喊:粮食安全,人人有责!

高中生们去了旁边的生态农场,亲自上手除草、施肥。有人说,除草得仔细看,不然分不清草和秧苗,拔错了可不行。还有人干了半小时农活,腰酸得直不起来,感叹道:“种地真不容易!”他们边干边听老师讲,中国的耕地只占世界7%,却养活了22%的人口。带队老师任素军拿出记录本,告诉大家“津川1号”稻米比普通米贵30%,因为品质好。学生们边走边记,笔记本上写满了“生态”“产业链”这些词,脑子里多了些对粮食的敬畏。

大学生们则走进科技小院的实验室,了解种稻的“高科技”。在种子检验室,老师张雅博说,每批种子要过12道检测关,才能下田。土壤水质检测室里,仪器嘀嘀响,分析出施肥灌溉的方案。加工室里,糙米经过去壳、抛光,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最后一站是无人机室,学生们盯着整齐排列的设备,感叹从种子到米饭得过28道关卡。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话听着就带劲!

田间地头,学生们顶着大太阳,戴草帽、拿仪器,忙得满头大汗。项目负责人李月玲教授看着他们,感触很深。烈日下,汗水湿透衣服,学生们却没一个喊累,专注地记录数据。这些年轻人,把课堂搬到田里,把知识种进泥土,展现了啥叫“知行合一”。他们的身影在稻田间跳跃,像一幅生动的画,让人觉得未来有希望。

这场活动不光是学种稻,更是让学生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小学生看到无人机,觉得科技真神奇;初中生干农活,懂得节约的道理;高中生摸着土地,体会粮食的珍贵;大学生钻实验室,立志用科技帮农业。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在这片稻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

粮食安全不是空话,是每个人的事。中国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十几亿人,这背后是无数农民和科学家的努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连续多年稳产高产。可优质稻米还得靠技术提升,比如“津川1号”这样的品种,产量高、口感好,市场价也更高。这说明,科技不仅是种地的工具,更是守护饭碗的底气。

这片稻田,不仅种出了粮食,还种出了希望。学生们在这儿学到的,不只是种地的方法,还有对国家、对土地的感情。未来,他们可能会成为科学家、农民,或者只是一个节约粮食的普通人,但这份责任感,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了根。你说,这样的教育,能不让人感动吗?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