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深陷AI商业化困境,智能办公本X5仍难破局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6 18:33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7月22日,科大讯飞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搭载本地大模型的墨水屏智能办公设备——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X5。

据悉,X5首次将自主可控的全国产化云端大模型部署于设备本地,搭载最新6nm AI芯片,拥有8核CPU及高达9T的NPU算力,可在本地离线的情况下使用语音转写、中英互译、会议纪要生成等核心AI功能,以解决网络受限、信息涉密等会议场景下的效率与隐私问题。

图源:科大讯飞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X5还设计了离线物理拨键。一键开启后,设备立即切断所有网络,所有在离线模式下产生的笔记内容,都会自动存入“笔记保密箱”,保密箱严格隔绝所有网络操作,访问必须通过用户本人的指纹或密码进行认证解锁。

X5不仅专注于会议场景,更是瞄准了全场景办公,其搭载的大模型支持AI写作、AI文档助手、划词搜索、开放问答等多种AI能力,可以充当全能AI助理的角色。此外,X5还支持各类常见文档的审阅批注,并搭载了iFLYTEK DocScan扫描摄像头,可以将纸质文件快速电子化等等。

科大讯飞对智能办公本寄予厚望,其不仅是科大讯飞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更是业务拓展、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环。不过,智能办公本仍是一个小众市场,科大讯飞能否通过智能办公本引导办公场景变革及增强在智能办公领域的影响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一、战略意义重大

智能办公本品类由电子书阅读器演化而来,一开始仅具备阅读功能,后续逐步加入了手写、笔记等功能,直到科大讯飞进入切入这一赛道,电子阅读器才开始向语音转写等功能进化,“智能办公本”的概念由此成型。

科大讯飞布局智能办公本业务有着多方面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职场人士对于高效办公工具及方式的需求正愈发迫切。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办公市场规模预计为516.3亿美元,预计2029年达到976.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60%。

智能办公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反映了办公模式正从传统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快速转变。此前,以传统方式处理大量会议记录、文档撰写、多语言交流等工作时,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错误,而智能办公本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可行性。科大讯飞将智能办公本作为其AI技术及语音技术落地的载体,满足了职场人士对高效办公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布局智能办公本业务也是科大讯飞拓展AI技术应用场景的重要举措。AI技术的落地需要应用场景,而智能办公领域无疑是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通过将AI技术与智能办公本深度融合,科大讯飞将进一步推动了AI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有助于其在智能办公领域树立更加智能的品牌形象。

此外,智能办公本还为科大讯飞提供了改善业务架构的机会。此前,科大讯飞较为依赖G端业务,甚至一度成为其总营收的基本盘。2025年开年,科大讯飞确立了“做优C端、做强B端、优选G端”战略,以优化业务架构。

科大讯飞的2024年财报显示,连接C端与B端业务的智能硬件业务收入为‌20.23亿元‌,同比增长25.07%,该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AI学习机、智能办公本、翻译机等产品销量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办公本增势尤为迅猛,2025年第一季度,智能办公本收入同比增长50%,毛利润接近翻倍;在2025年“618”期间,智能办公本蝉联品类销售额冠军。

尽管智能硬件业务的规模仍然无法与其他业务相提并论,但在G端业务收入占比不断下降时,智能硬件业务及时起到了填补作用,尤其是智能办公本等高附加值产品,对改善业务架构及盈利状况有着积极意义。

二、面临多重挑战

凭借创新能力和AI技术,科大讯飞在智能办公本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无法忽视的是,其智能办公本业务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用户认知与使用习惯限制。尽管智能办公本具备多种AI功能,但大多数职场人士对其认知不足,仍然习惯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熟悉的办公设备。职场人士不愿轻易更换办公设备,使得智能办公本在市场推广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此外,智能办公本售价并不便宜,比如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X5的起售价为4999元,进一步加剧了普及难度。

其次是生态缺失与功能局限。科大讯飞的产品线相对单一,缺乏强大的生态支撑。虽然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X5推出了“读写笔记”应用,支持办公本、手机、电脑三端跨设备协同,但若面对华为、小米等拥有完整生态的科技企业,科大讯飞很容易被综合实力更强的竞争对手蚕食掉市场份额。有分析师坦言,如果未来华为、小米等通过多屏协同技术,从电纸书赛道切入智能办公本市场,或对科大讯飞在智能办公本领域的先发优势形成挤压。

最后是功能可替代性较强。智能办公本的差异化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吸引大量职场人士购买,比如其功能主要是文档处理、会议纪要、中英互译、语音转写等,但作为最常用的办公设备,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也能胜任这些工作,并且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在功能多样性及生态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随着AI PC的快速发展,笔记本电脑正加速进入智能办公本所在的智能办公领域,这意味着AI PC或将对智能办公本造成一定的挤压。

三、AI大模型亟需变现

科大讯飞作为AI大模型领域的核心参与者,研发投入的高负担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4月22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在研发上)还要保持,因为科大讯飞要抢占这一波通用人工智能的根红利,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使命,也是我们未来在商业方面获得更大回报必须干的事。”

2024年,科大讯飞连续5次升级了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底座能力。2015年1月,科大讯飞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具备深度思考和推理能力的讯飞星火X1大模型及国内首个具备端到端语音同传能力的星火语音同传大模型,并对讯飞星火4.0 Turbo底座能力进行升级。

2025年4月,讯飞星火X1大模型再次升级,升级后其在代码、逻辑推理、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等通用能力上的效果可比肩OpenAI-o1和DeepSeek-R1。

全力押注AI大模型使得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居高不下。根据2014年财报,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为45.8亿元,同比增长19.37%,占总营收比重高达19.62%。其中,用于大模型研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大模型应用落地等方面新增研发投入为7.4亿元。另外,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维持在约20%的水平。

高企的研发费用对科大讯飞的净利润产生了负面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科大讯飞的净亏损为1.93亿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其净亏损将进一步增加至2亿元至2.8亿元。

不过,刘庆峰认为,AI大模型的自主进化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天花板非常高,“当前还不是减少研发的时候,会继续加大‘1+N’的投入。”

可见,在“全栈自主可控”的定位下,科大讯飞还将持续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以保持AI技术领先的地位,但这无疑对其盈利造成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科大讯飞的手头不算阔绰,尽管2024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613.40%至24.95亿元,但以其研发强度推算,能够支撑多久仍是未知数。

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科大讯飞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这大大制约了其AI大模型商业化进程。如何将AI技术与更多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盈利的道路,仍然是科大讯飞需要深入探索的难题。如果不能及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商业收益,科大讯飞或难以支撑其在AI大模型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