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七月的风拂过武夷山市崇安街道松凹村的田野,裹挟着稻禾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躲在稻禾下的鲤鱼,偶尔甩尾溅起的水珠,让这片田野更添生机。
“鱼苗放下去,就等秋天收获了。”7月20日,来福家庭农场负责人周文福从田里走上机耕道,卷起的裤脚还沾着泥点,脸上笑意却从嘴角漾开。他身后,一垄垄绿色稻禾绵延向远方,藏着“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秘密。
“采用稻渔综合种养,光稻谷每亩能多收一二百斤。这片流转来的田里,190多亩都用了这种模式。”周文福算了去年的丰收账:每亩稻田产出优质稻谷400到600公斤,稻花鱼也能收获50到100公斤,一田双收让效益翻了番。
当天,省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黄荣华一行专程来到农场,踩着田埂实地察看稻渔种养情况。“稻渔种养的核心是找好生态平衡。”黄荣华一语道破,“水稻给鱼遮阴、提供天然饵料,鱼在田里游弋,既能松土、吃虫,粪便还能当肥料,化肥农药都省了,形成良性循环。”
“稻鱼共生不只是多赚钱,对生态也有好处。”黄荣华说,这种模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路子。
当天,黄荣华还向农场推荐了糯两优113、紫两优3191等抗倒伏新品种,并承诺提供技术跟踪服务。接下来,他们还计划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让更多农户学会这套“稻渔经”,让生态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