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火了!学生下地种稻,28道关卡惊呆众人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6 10:04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七月的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田野里热热闹闹,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大中小学的学生们。他们不是来玩的,而是来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间思政课”。这堂课没有课本,只有泥土和稻穗,却让每个孩子都睁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

小学生们一到田里,就被天上飞的植保无人机吸引住了。这玩意儿可不简单!老师说,它一分钟能喷半亩地的农药,比人干活快30倍。孩子们站在田埂边,盯着无人机嗡嗡飞过,药雾均匀洒在稻叶上,个个看得目不转睛。到了育种基地,他们又踮着脚去看不同的稻穗标本。老师拿出一把老式插秧工具和一个智能育种箱对比,一个小朋友忍不住喊:“原来种地不用老弯着腰啦!”这话说得大家都笑了,可不就是科技让种田轻松了不少吗?

初中生们也不闲着,直接下田体验干农活。他们跟着老师学怎么管理稻田,听老师讲:“现在一亩地能收1200斤稻子,可在过去,连一半都不到。”田边还有个智能灌溉系统,老师指着说:“这设备让水用得刚刚好,可要是咱们浪费粮食,再好的技术也没用。”干完活,同学们开了个班会,主题是“别浪费粮食,守护饭碗”。他们还做了手抄报和板报,画得五颜六色,写满了珍惜粮食的决心,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高中生们走得更远,直接去了生态农场。他们不光看,还亲手干活,除草、施肥,样样来真的。有个同学说:“除草得看仔细,草和秧苗长得像,弄错可不行。”还有人干了半小时就喊腰酸:“原来种地这么累!”老师带着他们看田,告诉他们:“咱们国家用7%的地养活了22%的人,可好稻米的自给率还得再提高。”说着,老师拿出一张表,上面写着“津川1号”稻米比普通稻米贵30%。同学们边走边记,笔记本上写满了“生态”“产业链”这些词,个个若有所思。

大学生们直接进了科技小院的“核心地带”。在种子检验室,老师说每批种子得过12道关,比如查发芽率、纯度,才能种到地里。土壤水质检测室里,仪器嗡嗡响,数据一出来就知道该咋施肥、咋浇水。到了加工室,糙米经过去壳、抛光,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最后一站是无人机室,摆着好几架植保和测绘无人机,学生们看了直感叹:“从一粒种子到一碗饭,得过28道关!”有个同学在笔记本上写:“我要让论文长在田里。”这话听着多带劲!

田里热得像蒸笼,学生们却干得起劲。汗水顺着脸淌,衣服湿透贴在背上,可没人喊累。项目组的李教授看着这群年轻人,感慨地说:“平时看他们在教室里埋头读书就觉得挺棒,可到了田里,戴着草帽、拿着仪器跑来跑去,那股认真劲儿更让人感动。”这些孩子在泥土里学知识,在汗水里懂责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场活动不光是种田,更是一堂大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们,年龄不同,学的却是一个理儿:粮食来之不易,得珍惜。小学娃学会了科技种田不简单,初中生懂得了节约粮食的道理,高中生看到了农业背后的价值,大学生则想着怎么用知识帮农民。这堂课把书本和田野连了起来,让孩子们不光长知识,还多了份责任感。

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把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混到了一块儿。种地不是光会种就行,还得有心。比如,老师讲粮食安全的时候,没空谈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们亲手摸稻穗、量土地,体会种粮的辛苦。这样的课,谁听了不印象深刻?从下田干活到研究科技,每个环节都在告诉学生:粮食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个人都得出力的事。

说到粮食安全,咱们国家这些年可没少下功夫。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连续多年稳产高产。这背后靠的是啥?就是智能灌溉、无人机这些高科技,还有无数像科技小院这样的地方在出力。学生们在田里学到的,不光是种地的方法,还有中国农业的底气和希望。

这堂田间课还有个好处,就是让不同年龄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点”。小学生觉得无人机好玩,初中生开始想节约粮食的事,高中生关注稻米的质量,大学生琢磨怎么把技术用在田里。每个人收获都不一样,但都多了一份对粮食的敬意和对国家的信心。

这场活动就像在田里种下了一颗颗种子。孩子们学到的,不只是农业知识,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或许会记得,烈日下稻田的味道,汗水滴在泥土里的感觉,还有老师说的那句:“粮食安全,是咱们每个人的事。”未来,他们可能会把这份体会带到生活中,带到工作里,甚至带到更大的舞台上。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