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中国足球太功利老生常谈,退役后搞青训就老实学日本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6 08:01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虎扑07月25日讯 ​​今日,博主“围观体坛”发布了对目前正在从事足球青训事业的前国脚杨旭的专访文章,杨旭在采访中表示带自己儿子去日本学习足球的过程让他坚定了青训学日本的决心。以下为文章全文:

当职业球员累,但退役后比当球员时还累,这是前国脚杨旭的状态与感言。“累得我都想复出了,因为踢球不累,踢好球就行了,现在才累,身份转换了,经营青训俱乐部、陪伴孩子成长,都是付出……”

2023年4月11日,当杨旭在个人直播间宣布退役时,很多人觉得惋惜,当时他和上海申花的合同还有几个月才到期,而且以杨旭当时的身体状态,即使离开申花,也能找到别的职业俱乐部。

但之所以提前退役,并不是因为完全踢不动了,而是有了新的方向,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

按照杨旭的话说,“6岁踢球,35岁退役,人生记忆都跟足球有关。现在也没有离开足球,只是换了一种身份和方式继续足球生涯。”

杨旭找到的退役后的新方向,就是做青训,而且路径清晰:学日本。

杨旭的青训俱乐部,在他退役三个月后正式在上海长宁区遵义南路开班,取名“朝日”。一方面,“朝日”和“旭”字同义,都代表初升的太阳,另一方面也突出体现学习日本青训的特色。

那咋不叫“旭日”呢?“那肯定不行,别人会以为是赵旭日(杨旭前队友)开的呢(笑)。”

之所以路径选择学习、复制日本青训,是因为杨旭自己带儿子学球的经历。

2020到2022年,杨旭的两个儿子杨竣皓和杨竣凯在日本教练高桥亮也的俱乐部学球,2022年底,杨旭又带着小哥俩去日本东京学了三个月。这段经历,让杨旭对日本青训有了超出印象之外的切身体会,也坚定了他学日本的决心。

在中国,带孩子赴海外学球的家长,分为欧洲派和日本派。比如去西班牙踢球的家庭可能有两三百个,去日本的大概几十个。杨旭之所以选择走日本之路,而且还想把日本青训移植到国内,因为他觉得这是更适合亚洲人的选择。

“认真对比欧洲青训和日本青训所教授的内容和体系后,我认为日本的内容和方法,更适合亚洲球员。我亲眼所见日本青训有多扎实和系统,他们孩子在6到14岁的基础打得太好了,长大后再去欧洲进化,上限才会高,不能为了去欧洲而去欧洲,要先有基础。”

“想学什么,先得知道自己缺什么。以我个人看到的,日本足球是真正花了心思,去研究亚洲与欧洲的足球文化差异、人种差异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日本之所以慢慢赶超欧洲一般水平,是因为他们不只看谁强,德国强就学德国、巴西强就学巴西、西班牙强就学西班牙……日本是看别人的优缺点在哪,哪些适合自己学,而且研究了具体方法。”

“比如说,日本训练控带,拉球、踩球和向后的带球训练非常多,甚至会细到哪个动作用第几个脚趾优先触球。基本技术事无巨细,很多东西都细分了。而且他们不停研究欧美的新变化,然后整合到自己的训练内容里,及时改变。”

“再比如,U9年龄段练习带球,日本教练会强调怎么合理地去带球、更有目标地去带球。他的理念就是,以带球作为目的去练,那就是失误,带球最终一定是以传球或射门为目的,那才是有效带球。”

学日本做青训,杨旭的办法是,聘请优秀的日本教练过来特训授课,并且和日本青训俱乐部进行合作,力图打造一个接近日本化的训练体系与环境。

“在我上海的俱乐部,有不少日本孩子一起训练,他们的作用就像是小助教。孩子的成长,模仿同龄人和受环境影响很大,日本孩子在训练中专注度高,效率高,强度也大,这会带动中国孩子养成好习惯。这在中国青训里往往是不注意的。教练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聊,家长在场边讲,一会这个孩子鞋带开了,一会那个摔疼了,要么就对裁判有意见。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连续保持专注和兴奋的习惯,球队中有日本孩子一起训练,是很好的示范,胜过教练说十句。”

开办俱乐部不久,杨旭很快积累到了1700多个会员,并且建立起系统性的训练大纲。他说,不断学习进化,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青训行业的从业者都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反思。不能仅依靠球员时期的足球认知,不能仅仅去看视频或看比赛,更需要真正扎根于别人的基层训练。每次从日本回来,我都会给俱乐部带来新的训练内容。我见过几个日本J联赛梯队和优秀社会俱乐部的课程体系大纲,他们的精益求精震撼了我。”

据杨旭对比,现在大部分中国青训和他小时候相比,练的内容差不多,但却丢了一些东西。

“现在我们的青训总强调所谓的科学训练,把刻苦给丢了。中国孩子下雨下雪不能练,天气热不能练,很娇气,家长看惯事无巨细,孩子也失去了自主能力。”

“就看到日本足球一周三练,但不训练的日子,别人会报课外班自主加练,而人家的训练和比赛强度非常大,我家老二有一次参加比赛,从早上踢到下午,比赛后教练还要求加练折返跑冲刺,跑了35分钟,我家老二是哭着跑完的,日本小朋友却一点事没有,他们都习惯这个强度了。”

在足球生涯中,杨旭达到的高度是值得他自豪的,代表国足54场打进28球,国足历史射手榜第5。球迷那时戏称他是虐菜型前锋,擅对弱队进球,但回过头来看,能虐菜也不容易,现在很多时候,国足虐不动菜,反过来要被菜虐。

像杨旭这样的中国高水平职业球员退役之后,做青训的不少,但能持续做下去的似乎不多,杨旭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一是整体行业待遇不高,二是付出的艰辛程度却极大。

“带青少年的待遇,肯定没有去带职业队高,职业队最差的一个月工资比带青训一年还多。”

“带青少年,还比职业队更费脑子。带职业队抓现成、去组合就行,而带青少年你要育人、培育球队,是个慢活儿。而且青训和职业队是两个体系,用职业化的东西去教小孩,小孩根本不理解,你就得想办法沉下心去深入浅出的教。”

“日本很多退下来的职业球员,愿意长时间带青少年,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热爱。因为他们热爱足球,喜欢把东西教给新的小孩,为此愿意放弃很多东西。”

“我举个例子,我孩子在日本的球队训练,11个教练里面,有6个是不拿报酬的义工,白天各有各的工作,晚上带小朋友训练比赛,这样做就是因为喜欢足球。”

“我的一切都是足球给的,所以也想回馈,不想许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我确实想在青训领域做点有意义的事。”

受到日本青训的启发,杨旭的朝日俱乐部推出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专项培训班。比如U12、U9两个年龄段的“运控带”专班,授课的教练全都来自日本,或是退役职业球员,或是经验丰富的优秀青训教练,像其中的冨田幸嗣,曾是日本川崎前锋队U10梯队主帅和球探部负责人,三笘薫、久保建英、田中碧等知名日本国脚都曾在他手下训练过。

“并不是说但凡一个日本教练就是个好教练,很多人认为‘找个日本教练’就让他大包大揽,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日本的教练认为自己的特长只有这一项,每天就教孩子练这一项,把它做到极致,比如我们的高桥教练,他就负责控带球这块的训练。日本是极致细化的,所有训练都拆分了。”

杨旭的朝日俱乐部,也在训练上进行了项目细分,除了常规足球训练,还开设一些细化课程,比如运控球、射门专项、体适能、跑姿纠正、室内足球专项等。

杨旭说:“日本足球把足球场上的每项技能都进行了细致的拆分,他们有只针对某一项技能的培训班,我们也在学习人家的细致和专业。”

杨旭的朝日俱乐部作为青训新兵,已经在中国足球圈吸引了不少关注。今年1月份,中国足协主席宋凯专程来到朝日俱乐部,观摩日本教练的“运控带”专班课程。

这四堂课共三小时,分别是,若山圣佑的室内足球课、高桥亮也的U9带球、桥本圭吾的U12摆脱与控球技术、冨田幸嗣的目的性带球。

宋凯观摩了三个多小时,课后他感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和日本足球的差距,很大程度就在6到12岁的技术基础上。”

这其实也是杨旭当初带孩子到日本学球时的感叹,他做青训学日本的初衷也源于此。“中国孩子,不光是朝日,还有很多其他球队的孩子,和日本孩子对抗,发现完全跟不上。对方五年级踢我们六年级,随便踢。这种无球、攻防转换、丢球的压迫,差距还是太大了。”

“日本足球现在其实已经不怎么谈技术基础了,因为技术在他们看来是最基本技能,就像吃饭会用筷子是很自然的事,没技术还谈什么足球。”

“小学六年级之前,日本小朋友在场上可以随便带球,一条龙突破,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技术表现到极致,但一过六年级,就没人在场上这样带了,每个人都按教练的战术去比赛,形成体系。”

“我问川崎前锋的教练,他们说,孩子小时候要做加法,练各种技术,到了12岁开始做减法。孩子在12岁前就已经把技术基础练好了,在这个基础上,教练把会传球、速度快、脑子好的人留下,去适应体系。”

“可我们的青训,孩子很小就开始做减法,为了成绩,怕失误,不许孩子带球,就打长传,这种简单粗暴的踢法,在青训阶段很容易出成绩,但孩子长大后,想给自己做减法了,却发现过去一直在做减法,已没什么可减的了。”

这其实是中国足球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上到下,似乎都太功利了。

上到领导层的思维:为了在自己任期内快出政绩,拍脑袋想出过那些不惜拆乱联赛、暂停升降级,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下到基层青训乃至家长的认知:培训班只盯着培训费,拿冠军才有家长认可,才能更多招生。

怎么拿冠军?招身高体壮的孩子,打长传放弃地面传控,赢球第一,至于孩子有没有提高却成了其次。

一直以来,中国足球都是低龄段成绩好、越长大越拉胯,毛病在哪?不是没人知道,却似乎很难改变。

杨旭说:“我们小时候和日本球队比赛是有优势的,原因是我们有身体。日本球员技术好,我们可以用身体怼,我小时候就这么踢,管用。一旦过了18岁,再这么踢就没用了,人家身体也发育起来了。”

认识到问题,总想有所改变,虽然杨旭一个人未必能改变行业现状,但他还是希望去尝试。

“现在也有家长认知跟上了,送孩子去国外,或者接触国外的理念,但整体人数相对还是少,只是一小撮,万一孩子有什么闪失,一个大伤,可能就白练了,想成职业选手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我身边有很多快到职业一线队的,但受伤了就结束了。”

“不可能就靠那几个送到国外的孩子,去搏中国男足的未来,得有一大堆这样的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国外国内渠道不断涌现出来,才有机会成功,所以需要更多家长和从业者去做这件事。”

“我现在做青训,初衷就是先培养兴趣,从兴趣中挑选精英,把他们输送到日本或者哪里去深造。从一小撮开始,慢慢扩大。”

“过去十多年走了太多弯路,太多急功近利的思想,走了太多快速成功的所谓捷径。其实我们需要十年来打牢基础,培养出一代人。这期间,就算输越南、输泰国、输缅甸老挝,我们也不能动摇,要有十年后见的决心与信念。”

“我在日本时听到一位青训教练说过一句话,印象很深:‘足球的改变,不能只看山峰的高度,还要看有多少荒原变成了绿地。’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