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续航近1000公里!奔驰固态电池上车开测,海内外超10家企业布局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6 02:32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两大技术路线均有玩家布局,有人瞄准明年量产。

作者 | 颐圣

编辑 | 志豪

奔驰固态电池装车开测,续航将达 1000 公里!

车东西 7 月 25 日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奔驰正在加速推进电动车固态电池上车的进程。

今年早些时候,奔驰在英国道路上测试了其首款搭载锂金属固态电池的原型车,测试车型为经过改装的 EQS 原型车,由奔驰与其 F1 动力系统供应商—— Mercedes AMG High-Performance Powertrains(HPP)共同开发电池系统。

为了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奔驰与美国电池技术公司 Factorial Energy 达成合作。

▲ Factorial 的合作伙伴

Factorial 专注于开发高能量密度、更安全的固态电池,并已与 Stellantis、现代等多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

据悉,奔驰与 Factorial 联合推出的 Solstice 全固态电池,预计将为下一代电动车带来 25% 的续航提升。

▲奔驰与 Factorial Energy 合作的固态电池包

据奔驰研发主管 Markus Schfer 透露,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车将在 2030 年前正式上市。而在哥本哈根的一次活动中,他更是表示:“我们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将这项技术投入量产。”

其实不仅仅是奔驰,欧洲的老牌车企宝马和大众集团,中国的包括欣旺达、蜂巢能源、长安汽车等也都在固态电池的量产研发上取得了不少进展,最快要在明年有相关的量产安排了。

▲部分企业固态电池量产进度一览(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除此之外,电池圈“扛把子”宁德时代也将凝聚态固态电池的密度做到了 500Wh/kg,目标 2027 年量产。

比亚迪、 清陶能源分别作为硫化物、氧化物方案的支持者,也都实现了 500Wh/kg 的密度,为最终量产做准备。

小米作为电动汽车的后起之秀,也在固态电池中积极研发,公开了量产相关的专利。

这么看,已有超过十家企业在为固态电池的量产做准备了,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很可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奔驰固态电池新车开始测试

预计 2030 年前量产

目前,奔驰已在英国道路上测试搭载固态电池的 EQS 原型车,收集真实环境下的数据。

这款原型车使用的是奔驰与 HPP 联合开发的电池系统,采用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该方案因离子电导率高、界面接触好,不仅能提升续航,还能提高充电效率。

▲搭载固态电池的奔驰 EQS 测试车

据奔驰研发主管 Markus Schfer 透露,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将在 2030 年前正式上市。而在最近的公开活动中,他更是表示固态电池电动车的量产时间可能会提前,甚至在 2025 年底前就能看到首批量产车型。

按照奔驰方面的说法来看,如果以现有 EQS 450+ 的 WLTP 续航 511 英里(约 823 公里)为基准,固态电池的 25% 提升意味着续航将突破 620 英里(约 998 公里),接近 1000 公里大关。

欧洲车企竞速布局

技术路线各有千秋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动车的关键突破口,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强安全性和更快充电速度等优势。

除了奔驰与 Factorial 的合作外,欧洲多家车企也在加紧布局,形成了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的格局。

1、硫化物路线:宝马 x Solid Power

Solid Power 是美国领先的固态电池技术公司,专注于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的研发。该公司与宝马集团和 Stellantis 均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宝马自 2016 年起便与 Solid Power 签署联合开发协议(JDA),并于 2021 年成为其战略投资者。宝马不仅获得了 Solid Power 的技术授权,还在德国帕尔斯多夫建设了自己的固态电池原型产线,用于测试和小规模生产。

▲搭载固态电池的宝马测试车

宝马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前推出首款搭载 Solid Power 固态电池的原型车,测试车型为 BMW i7,续航已突破 800 公里,能量密度 440Wh/kg。

2、聚合物路线:大众 x QuantumScape

QuantumScape 是另一家固态电池明星企业,专注于锂金属负极 + 陶瓷聚合物电解质的技术路线。其最大投资方之一正是大众汽车集团。

大众早在 2012 年就开始投资 QuantumScape,并通过旗下电池公司 PowerCo 与其建立了联合开发平台。

2024 年 7 月,大众与 QuantumScape 宣布达成新协议,推进其下一代固态电池的工业化进程,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小规模量产。

固态电池发展前景好

国内最快明年装车

据分析机构 EVTank 测算,全固态电池将在 2027 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 2030 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 10% 左右。

如此来看,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降低,固态电池有望在未来 5-10 年内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因此,不仅是欧洲市场,固态电池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本月,长安、欣旺达、蜂巢能源纷纷发布了其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

1、长安汽车: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续航超 1500 公里

长安汽车在 7 月 11 日表示,正在全力投入固态电池研发,预计 2026 年实现装车验证,2027 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太蓝新能源和长安汽车合作的固态电池

其“金钟罩”电池已具备 400Wh/kg 能量密度,满电续航超过 1500 公里,并引入 AI 远程诊断技术,提升电池智能化水平。

2、欣旺达:2026 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达 500Wh/kg

欣旺达在 7 月 10 日确认,计划 2026 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027 年推出第二代产品。其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搭配高镍正极与硅基 / 锂金属负极,目标能量密度分别为 400Wh/kg 和 500Wh/kg。

目前,欣旺达已完成容量达 20Ah、能量密度超 400Wh/kg 的电池小试,并同步建设产线,预计 2026 年实现 1GWh 产能。

3、蜂巢能源:2025 年量产半固态,2027 年进军全固态

蜂巢能源在 7 月 10 日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宣布,将于 2025 年量产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300Wh/kg,成本控制优势明显。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将提升至 360Wh/kg、78Ah。

在全固态方面,蜂巢能源计划推出 400Wh/kg、68Ah 的产品,主要应用于低空飞行器与高端电动车。

▲蜂巢能源硫系全固态电芯原型

据报道,其“热复合转印固态电解质工艺”无需改动现有产线,已建成 2.3GWh 量产线。

这三家企业的进展显示,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正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阶段,预计将在 2026-2027 年迎来集中爆发期。

此前,包括小米汽车也公布了其固态电池的相关专利,也是将工艺目标指向量产。

可见在这一领域的大部分玩家都盯得很紧。

结语:固态电池将达到爆发前夜

随着各大车企和电池厂商的持续投入,2025 至 2027 年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黄金窗口期”。

一方面,固态电池可以解决续航焦虑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其也将成为推动电动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无论是突破 1000 公里的续航目标,还是冲击 500Wh/kg 的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已经逐渐走向量产,蓄势待发。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