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诉梅情——正乙祠戏楼7月26日《梅兰芳菲》风华再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5 21:34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六百年世界非遗、三百年戏楼风华、一百年梅派艺术,7月26日,正乙祠戏楼《梅兰芳菲》专场演出即将开演。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优秀演员将为观众带来《断桥》《思凡》《游园惊梦》三折经典昆曲,展现梅兰芳与昆曲的深厚渊源,以及当代昆曲人对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在本次《梅兰芳菲》中,北方昆曲剧院演员高陪雨、马靖、顾卫英将分别领衔,以精湛的技艺为观众演绎这三折昆曲。高陪雨在《断桥》一折中,延续梅兰芳“昆曲是根”的理念,通过身段与步法传递角色的爱恨交织;马靖在《思凡》一折中,融合了当代灵动与传统韵味,呼应梅兰芳“程式需活态传承”的嘱托,既有当代人的灵动鲜活,又含百年前的通透与沧桑;顾卫英则在《游园惊梦》一折中,以扇影开合诠释春愁,诠释梅兰芳对东方美学的不懈追求,使汤显祖陛笔下的“情至”与现代人的细腻注解相融,融成婉约蕴藉的东方诗性。

正乙祠戏楼负责人刘礼霞介绍:“北方昆曲剧院《梅兰芳菲》精选的三折昆曲,均与梅兰芳的艺术探索密切相关:《断桥》中,许仙一角突破了传统怯懦的形象,爱恨表现得更具张力——这源自于梅兰芳‘戏剧的前途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的创作理念;《思凡》中‘奴把袈裟扯破’一句,传递着突破束缚的勇气——这呼应了梅兰芳对封建传统程式的革新精神;《游园惊梦》中,梅兰芳为杜丽娘设计‘抖扇’,让唱词的春愁从扇尖漫溢——这延续着梅兰芳对东方美学的极致追求。”

事实上,梅兰芳与昆曲的“缘分”可谓贯穿其艺术生涯。1904年,10岁的梅兰芳初登戏台,演绎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1914年,他邀昆曲名家乔蕙兰授艺,以“坐帐授艺”的方式深耕昆曲;1917年,他力扶昆弋班,《金山寺》等经典引得京城戏院场场爆满,使式微的昆曲重获关注;1930年,他将昆曲《琴挑》身段绘成舞谱带往美国,推动西方对东方戏剧的研究……

而正乙祠戏楼与梅家,同样有着跨越百年的联系。1881年,梅兰芳祖父梅巧玲曾率四喜班在此演出;1919年,梅兰芳曾在此反串“吕布”演绎《辕门射戟》;2009年,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曾在此演出《坐宫》……如今,这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古戏楼,已再度成为了梅派与昆曲的“传承之地”。

7月26日,正乙祠雕梁映月间,水磨腔将再度响起,这一场《梅兰芳菲》,不只是三折戏的演绎,更是六百年昆曲非遗、三百年戏楼风华与一百年梅派艺术的相遇。在这里,梅兰芳与昆曲的故事从未停止,一代代的传承者们,正以戏为笔,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周朝(EN002)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