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北京开启曲艺创演周 助力传统曲艺焕发新活力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5 21:34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北京有戏”系列报道

组图:北京开启曲艺创演周 助力传统曲艺焕发新活力

裸眼3D主持人亮相北京曲艺创演周。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尹星云)7月21日—23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承办、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在东城文化馆风尚剧场举办。本次创演周将委约创作与广泛征集相结合,集传承、创新与科技赋能于一体,五大特色勾勒出曲艺艺术在新时代的多元面貌,共打造出包含奉调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西河大鼓、拆唱八角鼓等曲种在内的12个原创作品。

据悉,这场集传承、创新与科技赋能于一体的曲艺活动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曲艺艺术的弘扬,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北京文艺舞台注入全新活力,让观众在三天的演出中感受传统曲艺的“老根新枝”。

创演周聚焦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曲种,让沉睡的艺术瑰宝重回舞台。其中,作为相声前身的“拆唱八角鼓”被重新打磨,创排新曲目《大观园2077》,既延续了清道光年间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的艺术基因,又以现代视角解读经典,为研究相声历史提供鲜活样本。此外,由北京曲剧创始人魏喜奎创立、目前仅少数演员掌握的“奉调大鼓”,将带来根据《南游记》改编的新作品《哪吒·莲心劫》,展现这一稀有曲种的独特魅力。2024年凭借《茶馆》亮相的滑稽大鼓,今年则聚焦《龙须沟》的过去与未来,改编自作家崔岱远作品《永不落幕“龙须沟”》,在幽默中串联城市记忆。

在坚守曲艺本体的基础上,活动大胆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梅花大鼓《千里江山出少年》在传统梅花调中融入昆曲唱腔与舞蹈元素,以灵动舞姿与悠扬曲调,再现少年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的艺术激情,作品兼具优美气韵与律动张力。多元素京东说唱《飘YOUNG“京”行曲》更是打破“曲艺=老派”的固有认知,以“京东”音乐为主体,融合相声、小曲、快板与摇滚,既用说唱演绎北漂生活的真实故事,又保留曲艺的诵说精髓,题材贴近生活、形式跨界混搭、语言年轻化,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破圈”尝试。

2024年,北京市文联、北京曲协组织曲艺家赴新发地创作采风,汲取灵感后,曲艺家又先后前往新发地积累创作素材,创作出的作品对口快板《露润新发地》在本次活动上首次亮相。以新发地真实人物为原型,再现“北京菜篮子”的奋斗史和发展史。从文学作品《百年跫音》中选取作家乔叶《春游陶然亭》、作家崔岱远作品《永不落幕“龙须沟”》、作家唐铮《一座钢炉和它的城》改编成鼓曲作品滑稽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以曲艺形式讲述北京的时代变迁。

今年创演周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让曲艺与科技碰撞出奇妙火花。全息仓AI设备打造的裸眼3D主持场景,让观众仿佛觉得主持人李伟建、王丽云呼之欲出近距离互动。人形机器人不仅与现场观众趣味交流,还参与了部分节目的表演,用科技感十足的呈现方式,拓展曲艺的舞台表现力,让传统艺术在智能时代焕发新彩。

创演周的背后,是北京曲协对曲艺人才培养的深耕。创演周上,既有杨芊艺、王树才、陈贺等成熟演员的身影,也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曲艺表演人才、伴奏人才、创作人才崭露头角。更值得关注的是舞台技术与呈现人才的成长,舞美设计付真好、服装设计张琳婕以及新生代导演薛晓涵、苏帅文,他们深入理解曲艺规律,用灯光、舞美、服装等元素为作品增色,让曲艺的舞台呈现更具现代审美。晚会艺术指导张蕴华、种玉杰、王玉兰、崔琦均为资深曲艺名家。他们耐心指导,细心传授,形成了北京曲艺老、中、青良好的传承梯队,为北京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能源与活力。

据介绍,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融合,传统唱腔与流行节奏碰撞,古老曲种与现代舞蹈结合,既满足老观众对“原汁原味”的追求,又契合新观众的多元审美。



裸眼3D主持人亮相北京曲艺创演周。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北京曲艺创演周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