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7月25日电(记者李悦、李建华)正值暑期,记者日前走访位于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从台湾著名艺术家廖修平的精美版画,到了解一本书的诞生历程,再到探寻明清时期台湾书画的风格特点,深切感受到美术典藏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恰逢廖修平90岁生日,“廖修平90大展”以“求艺历程”“创作过程”“教学与推广”三大主题,通过百余件作品回顾廖修平数十年的艺术生涯,展示他横跨版画、油画、雕塑等多元的媒材创作。策展人萧琼瑞表示,廖修平始终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悠游于“入世”与“出尘”间,予人温馨、平和、内敛、秩序的心灵感受。
据介绍,廖修平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与台湾乡土情怀,不少作品从中国古代青铜器、陶器瓷器及其他器物上的传统图案中吸取营养,并采用台湾乡土社会祭祀活动中常用的红、黑、金等色彩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展览入口,一幅2米多宽的大尺幅画作《节庆之门》颇为醒目。在这幅画中,廖修平使用金、银、黑、红等颜色,将祭祀纸钱上的剪刀、尺、笔等图样转化成当代美学内涵。
历经重新规划与空间升级,台湾美术馆的艺术图书中心近日以全新面貌登场,吸引不少民众前来。中心目前藏书量已达近16万册,涵盖艺术史、艺术理论、设计、建筑、摄影等多个领域。为庆祝重新开幕,艺术图书中心特别推出主题展览“造书之术”,其中版印部分展示从雕版、活字印刷到数位输出的发展脉络,呈现印刷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
展览从书写文字到编排装帧、从书籍制作的基本结构到当代艺术的诠释,深入探讨书籍的“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转化。现场还设有馆藏工作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摩图书修复的各项工序,深入了解图书保存背后的专业实务。
此外,台湾美术馆近期推出“时代印记——典藏常设展”,以逾37年、2万多件的馆藏为基础,以编年方式勾勒18世纪以来台湾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展览分为“中原流风:台湾早期书画”“引光显影:20世纪前期台湾美术的在地色彩”“浪潮与冲击:1945-1979台湾美术发展”等五大主题展区,采用三阶段轮替方式接续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12月。
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福建、广东先民迁入台湾,书画艺术也随之传入,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流风:台湾早期书画”聚焦这一时期书画在台湾的发展脉络,呈现林朝英、吕世宜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其书风用笔芒锐、风格率性,这种“闽习”特质在台湾展现得更加鲜明,映照出早期移垦社会开拓进取的精神。例如林朝英于1815年书写的草书《鹅群书》,其笔线字形跌宕飞舞而毫无拘束,表现性极强。
一位特地带孩子前来观展的家长说,通过影片、声音、绘画、光线和想象,与孩子在这里开启了一场丰富的文化之旅,是一次充实又有意义的体验。一位张姓游客感慨,参观展览不仅让人心灵沉静,也提升了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留下深刻感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