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是提起杨志刚,估计不少人都有印象——《唐朝诡事录》里那个心思缜密的苏无名,去年那部剧火的时候,好多人说“终于get到杨志刚的演技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几年他除了拍戏,还总往三哥郭靖宇的公司跑,员工生病他去探望,侄子侄女没人带他去陪玩,活像个“编外管家”。
有人说他这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毕竟大家都知道,他和郭靖宇是亲兄弟,而且从出道起,就总在郭靖宇的剧里露面,算下来差不多有13年了。
可这对兄弟的故事,远比“谁捧谁”要复杂得多。
说起来,杨志刚这“杨”姓,本身就藏着段往事。
他1977年出生在河北承德的农村,家里已经有三个哥哥了,他是老四。
那时候家里条件差,妈妈身体又弱,生下他后更是雪上加霜。
后来姥姥提议,把他过继给没孩子的舅舅,这样两边都能轻松点。
爸妈舍不得,但实在没办法,就答应了。
从那以后,亲爸妈成了他口中的“大姑”“姑父”,三个亲哥哥成了“表哥”,他跟着舅舅姓了杨,成了“杨家的孩子”。
小时候的杨志刚总觉得不对劲——为啥三个哥哥都姓郭,就他姓杨?
邻居还总喊他“郭小四”。
等再大点,他终于知道了真相,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总追着三哥郭靖宇问:“为啥被送出去的是我?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欢?”
郭靖宇比他大四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记得爸妈嘱咐过:“你们能吃饱,得谢小四,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
这份“照顾”,后来真就成了郭靖宇刻在心里的事。
1991年郭靖宇进了承德话剧团,一边拉大幕一边写剧本,稿纸用了几十斤。
那时候杨志刚正上初中,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一路下滑。
郭靖宇看着急,硬拉着他去考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系,“你试试,说不定能走出条路”。
没想到杨志刚还真考上了,这算是他离“演员”最近的第一步。
不过真正让兄弟俩在事业上拧成一股绳的,是2005年那回合作。
当时郭靖宇在拍《完美夏天》,制片人说要介绍个男主角,“长头发,跟你还挺像”。
等见了面,郭靖宇乐了——这不就是自家老四杨志刚吗?
那时候郭靖宇刚起步,杨志刚也没名气,可合作下来,郭靖宇发现弟弟演戏有灵气,杨志刚也佩服三哥写剧本的本事。
从那以后,他就常出现在郭靖宇的剧里,从配角到主角,慢慢被观众记住。
但“关系户”的质疑也跟着来了:“没郭靖宇,谁认识杨志刚啊?”
这话其实不全对。
在哥哥的剧组,杨志刚反而更“苦”——让跳高台就自己跳,让泡河水就直接往下扎,从来不用替身,片酬还常比别人低。
郭靖宇对他严得很,可他从没抱怨过,用他的话说:“三哥不会害我,他让我做的,都是为我好。”
2008年拍《秘密图纸》时,一场爆破戏出了意外,杨志刚被气浪掀飞,全身30%烧伤,送到医院时都没了生命体征。
郭靖宇守在抢救室外,心里就一个念头:“要是小四没了,我再也不拍戏了。”
好在最后抢救了回来,可躺病床的日子不好过——皮肤不能见光,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慢慢患上了抑郁症,总觉得“这辈子可能废了”。
这时候郭靖宇又“唱黑脸”了,打电话把他骂了一顿:“矫情啥?养好伤就回来拍戏,忙起来就不想别的了。”
后来还给他递了《铁梨花》里“张吉安”这个角色,朋友巍子都劝:“这角色太阴暗,别刺激他了。”
郭靖宇却坚持:“我弟没那么脆弱,这是他战胜自己的机会。”
结果杨志刚还真演活了这个角色,观众夸他“眼神里有戏”,他自己也慢慢走出了抑郁。
躺在病床上时郭靖宇说的那句“就算你拍不了戏,三哥也能养你”,他突然懂了——原来三哥拼命工作,是想有能力给身边人遮风挡雨。
从那以后,杨志刚像变了个人。
以前不拍戏就旅游喝酒,后来却跟着郭靖宇一部接一部地拍,《红娘子》《勇敢的心》《大秧歌》……
这些剧播出时,不少人说“杨志刚的戏越来越有味道了”。
当然,质疑声也没断过,有人说他“面瘫”“语速像蹦豆子”,还有人说他“离了郭靖宇啥也不是”。
他其实也在意过,上综艺时被导演撺掇着说“想单飞”,结果播出后被骂“忘恩负义”。
后来他就很少上综艺了,只踏踏实实拍戏。
直到2022年《唐朝诡事录》爆火,才算彻底让质疑声小了点——毕竟那部剧不是郭靖宇导的,可他演的苏无名,还是让观众记住了。
现在的杨志刚,拍戏节奏慢了些,但更明白“家”的意义。
郭靖宇忙得脚不沾地,他就帮着打理公司琐事;侄子想爬树,他带着去;妻子儿子想旅游,他随时能出发。
有人问他:“总活在哥哥光环下,不别扭吗?”
他倒看得开:“三哥是骨架,我是腻子,搭在一起才像样。”
其实仔细想想,这对兄弟哪有什么“谁依附谁”。
杨志刚被过继时,郭靖宇记着“要照顾他”;郭靖宇没名气时,杨志刚陪着演小角色;杨志刚受伤时,郭靖宇说“我养你”;现在郭靖宇忙不过来,杨志刚就顶上。
血缘这东西很奇妙,哪怕小时候隔着“表哥”“表弟”的称呼,哪怕外界总说“关系户”,他们心里都清楚——从郭靖宇拉着他考艺校那天起,就没想过要分开走。
就像《唐朝诡事录》里苏无名说“人心即鬼蜮”,可杨志刚和郭靖宇这对兄弟,偏把日子过成了“人心即归途”。
校对 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