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保险业务讲师,是他工作的又一个称号。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何真宗
“这部由农民工创作的文艺评论集,为红学研究和古典文学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普通人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2025年夏,烈日炎炎,万州农民工李懿,收到了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寄来的喜讯——他20余万字的长篇文学评论《妙品〈红楼梦〉》公开出版了。
“太好了,终于完成了人生最大的心愿!”捧着新书,李懿热泪盈眶。
1
小学时写出几大本小说
李懿于1981年4月生于重庆市云阳县,自幼聪明好学,懂事孝顺。“我父母都是农民,但父亲算得上是个乡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家风非常好。”李懿说。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他四五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读书写字。那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买不起书,父亲便向他口授文学名著。他在读小学时,便或读或听完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其中最爱的是《红楼梦》。
小学三年级时,表兄送他两本缺纸少页的小说《霍元甲》和《大唐三侠》,他如获至宝,看了之后便开始用作文本写《鼎峙江湖行》,引起同学们竞相传阅。
“我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写的,就说抄的家藏的书籍。在同学们的催更下,我每天写一两千字,前后写了几大本。后来实在写乏了,就改讲书了。”李懿说,他家离小学要步行两三公里,每天放学后就有同学一路听他讲书,其中很多同学虽不同路,但也快跟到他家才意犹未尽地折转回去。只可惜,当初写书的纸张都被外公拿去包叶子烟了。“处女作”虽未能保存下来,但文学梦的种子从此播撒在他的心里。
怀揣文学梦的李懿,从此更爱读书看报,经常人在课堂,心已神游太虚之外。出人意料的是,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希望他能在书中早日走出山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满足父母的期盼,李懿阴差阳错地读了个工科类的中专。“这离我的文学梦越来越远。”李懿回忆说,他在中专四年的课上课下尽在看书写文章,写的文章被人誊抄、传阅,但终未编成书。初中时读过一次《红楼梦》,中专时第二次阅读《红楼梦》,只觉文字优美,含蓄隽永,似有万千气象,却似懂非懂,只埋下一颗种子,并没有深入研究。
2000年中专毕业后,为了生计,19岁的李懿开始做药品批发生意。2003年后恋爱、结婚。2004年,他首次看王扶林版电视剧《红楼梦》,觉得拍得非常好,但总觉得“形”上已是上佳,出“神”处仍有不足。他还看了刘心武评《红楼梦》,当时想,《红楼梦》的气象格局必定是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倘若真有后世知音解开,必将价值连城。
工作后的忙碌并没有冲淡李懿对文学的追求,他坚持阅读和写作。从2005年起,他开始在“云阳论坛”等网站以“李寻欢”的网名发布文章,拥有一大批粉丝。然而,因写作收入太不稳定,在妻子劝说下,他在写完中篇小说《鬼撑舟》后封笔,一门心思赚钱养家。
2
一场大病让他幡然醒悟
后来,李懿踏上保险行业之路,从业务员到经理,月收入过万。不久他在万州购房,把父母从乡下接到城里居住。然而十年后,李懿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这让当时的他深陷迷茫。2021年冬天,一场意外,让李懿决心解密《红楼梦》里面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面纱。
“生死攸关。在生死关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2021年11月,李懿因病被送进医院抢救,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躺在病床上,直面死亡,顿时仿佛突然明白了生死之外人生存在的意义。好在十余天后,他安然无恙地从医院回了家。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独自来到三生石广场,抚摸着三生石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们此生的意义是什么?”过了良久,他突然想到《黄帝内经》上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一句话,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水神火神决战的浩劫,以及女娲补天的故事,似乎通了关窍,便将《红楼梦》全书推演下去,心有所感。接着连续几个日夜的参悟,李懿如醍醐灌顶,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只要活着一天,就必须要对社会有意义,才不枉此生。
“我已不惑之年,我觉得有一件事是我必须要去做的,但做这件事一定会困难重重,也可能会耽误一些生计。”一天夜晚,李懿慎重地告诉父母,《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要将读书心得写成一本书,分享给更多读者。听他说罢,父亲微笑着说:“你写吧,我们支持你!”
这一夜,李懿与父母聊了很久,他尘封多年的笔,也在这个晚上重新开启。
3
三年艰辛完成人生挑战
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却难。解读《红楼梦》的文章汗牛充栋,且流派众多,何况李懿只是一位中专学历的理工男,要想解密《红楼梦》且有新意,谈何容易?用他的话说,这个写作的过程,绝对是他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李懿看来,《红楼梦》其实是一次华夏文明溯源寻根之旅,一定要正本清源。可是,写着写着,他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怕”。他说,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怕立不住。
“所以,我写的时候始终怀着诚惶诚恐之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同时又不怕,因为发心正,便有勇气生矣,井清洗干净了,水是可以饮用的。于是心中便生出了一股子野人献芹的勇气。”李懿真诚地说。
解读《红楼梦》光有勇气还不行,还得讲方法。李懿的父亲鼓励他,一个孩子长到一岁,父母最盼望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说话,一件是走路。说话要说得明白,走路要走得稳当。同时,父亲又用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成语告诉他,不能总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在父亲的鼓励下,李懿悟出一个道理:师古而不能泥古,尊贤而不能唯贤,行成于思毁于随,有压力,但绝对不可以作茧自缚,故步自封。
为解密《红楼梦》其中的奥秘,李懿在生病后的这两三年,常去三生石广场、或在南滨大道且行且思,尽量让自己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诚意”的状态。
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李懿渐渐感受到《红楼梦》的作者气象、格局之大,立言之正。也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文章不但是“经”,而且是“典”。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阐明天地大道,宇宙法则是为“经”;正声雅乐,笔笔不空,字字有根,句句有据,凡事皆有出处,既“雅”又“典”。
“如此集大成的文章,令人神往。而同时我又惶恐不已,惭愧不安。我何等渺小,怎敢为这本皇皇巨著批书作注?虽然自知无才无德,但本着事在人为的想法,我退而格物,惟格物可以致知。”李懿说,从此他重读《道德经》《南华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以及古人之诗文,二十四史之书,以证《红楼梦》。炼字、洗句,识篇、断章,小心求解,感于书中之情、之妙,一时哭之,一时笑之,一时合卷赞叹,一时击节叫好。
而让李懿最“怕”的,还是写作耽误赚钱的生存压力接踵而至,他从月收入过万变得捉襟见肘。没想到“啃老”一词,竟然在他身上发生了。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对父母说:“要不,把我的车卖了!”“车是你出行的工具,不能卖!”父亲毫不犹豫地拒绝。母亲也赶忙劝说:“再大的困难,父母和你一起扛。”
就这样,在父母和亲友的帮助下,李懿心无旁骛,潜心写作。
有志者事竟成。从2021年12月开始构思,至2024年4月30日,李懿经历了近三年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终于完成《红楼梦》前四十二回内容的解读,也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
4
“妙品”是一种解读方法
《红楼梦》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它的气象、格局太大,非一时一言可以道尽。李懿在妙品《红楼梦》中如何体现“妙品”二字的呢?其中又有何亮点?李懿说:“用古圣先贤认识世界的方法去品读《红楼梦》,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开《红楼梦》隐藏在书中的密码。”
“《红楼梦》中的典故实在太多了,如同星汉灿烂,状出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书中又有太多为华夏民族披肝沥胆的神仙皇帝、忠臣义士,均以影射、隐喻之法写之。有忠臣便有奸佞。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者所用的妙笔,只能是妙品。”李懿介绍说,《妙品红楼梦》,并不是说我的书写得妙,“妙笔”“妙品”都是一种方法而已。
说到这里,李懿讲了《庄子》上有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循其纹理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迎刃而解并不是形容解得容易,而是告诫我们要遵道而行,解读文章亦如此。《红楼梦》是立言的书,是合于道的,用易经中的话说就是与天地合德,于日月合光,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去和作者的思想沟通,而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地去解释。”李懿说,《妙品红楼梦》这本书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肯定是在格物致知上下了大功夫的。发心力求合于作者、合于“道”,这也许是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最大的参考。
“我力虽微,但愿为文明发声,所以我在书中就会讲到中华文化。”李懿说。
李懿所著的《妙品红楼梦》终于出版了,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文学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只要我们怀揣梦想、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在追梦的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