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六下周口(35见证·周口时刻)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5 10:09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周口日报

□记者 邱一帆

1993年,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再次踏上周口这片热土。此次采访,穆青被周口人民在改革大潮中焕发的勇往直前的气魄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发表了《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等名篇,盛赞偏僻地区因地制宜探索致富之路的拼搏精神。

“勿忘人民”是穆青一生恪守的座右铭,也是穆青新闻思想的核心。穆青扎根基层,走遍了祖国大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饱含深情的名篇,用朴素的故事感动着亿万人民。关心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是贯穿穆青作品的主线。穆青对农业、农村、农民十分关注,始终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穆青祖籍周口,他的故乡情始于血脉,成于一次次到周口的调研走访。他认为周口是一个典型的农区,周口的经验对全国落后农区发展经济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穆青六下周口,几乎跑遍了周口所有的乡村,可以说,周口农村是他走访最频繁的地方。穆青以周口为题写出了十多篇关于农村发展的通讯,对家乡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2年,穆青与周原来到周口采访,写出了《谁有远见谁养牛》这篇带有预见性同时饱含期待和希望的报道。当时的周口地委、行署迅速作出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决定。短短几年间,周口黄牛生产遍地开花并逐步向深加工发展,周口地区迅速崛起为全国第二大黄牛生产基地。可以说,周口的养牛业由役用走向商用、由自发生产到自觉生产,离不开穆青的推动。

那次到周口采访,穆青还发现,当年周口的夏粮产量首次超过秋粮产量。当时,人们还未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但穆青敏锐地觉察到,这不单是一个粮食作物布局调整的问题,更是一个周口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他发表了题为《夏大于秋》的文章,号召周口多种小麦。从此,周口大地掀起了种麦高潮,小麦产量逐年提高。

1986年,穆青来到淮阳,被淮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震撼,欣然提笔写下“淮阳独秀”四个大字,赋予了这片土地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为淮阳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舆论基础。

1993年,周口因沈丘假药案受影响,产品销不出去,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困难时期,72岁的穆青挺身而出,又回到周口,采访养殖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农业集约经营等内容,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潮涌中州》,客观展示了周口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的真实面貌,为周口恢复声誉、加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次到周口,穆青看到商品经济推动养牛业快速发展,养牛业已成为农村第一大支柱产业,欣喜之余,又写出了通讯《赶着黄牛奔小康》,生动描绘了周口农民养牛致富的新画卷,再次引发社会对周口农业模式的广泛关注。

穆青不仅关注周口的农业产业发展,还关心周口的工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穆青认为,农业人才培育和近农产业是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的发展根基,对带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起到引领和反哺作用。当时,正值莲花味精厂蓬勃发展时期,穆青对其发展赞赏有加,为莲花味精厂题写“走向世界”的贺词,鼓舞企业勇攀高峰。

穆青六下周口,不只是简单的走访,更是对周口发展的关切。穆青以新闻人的视角捕捉周口发展机遇,用手中的笔为周口发展摇旗呐喊。

如今,周口市畜牧业取得骄人成绩,“中原牧场”品牌不断擦亮。周口市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周口成为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市。2025年,周口市1104.2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如今,周口小麦生产的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99%,传统农业正加速迈向智能时代,农民通过手机即可实现“指尖”管理万亩良田。

如今的周口,正加快率先建成农业强市步伐,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旅游业蓬勃发展。周口正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阔步前行,周口的发展未来可期!②10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