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武潭鱼。卢静摄
卢静
武潭鱼是桃江县十大名菜之一,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烹饪技艺闻名。到武潭镇,品尝这道地方特色美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体验。
然而鱼于我,始终带着记忆的腥气。
幼时家贫,母亲常从菜市场捎回一种鱼头,廉价,有时甚至不需付钱,记忆中这样的鱼头骨多肉少,鳃边残留的些许鱼肉,也会被母亲小心地剔下来,单独留给在外干活的父亲。
母亲用鱼头,混着几块豆腐,煮成一大锅鱼汤,我总觉那腥气顽固,连盛饭的饭碗都沾着鱼腥味,内心十分抗拒,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总会说,不吃鱼的人蠢。这话烙进心里,我便真觉得自己是笨的。
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武潭,当地朋友便极力推荐武潭鱼。“到了武潭,怎么能不尝尝武潭鱼?”好友再三劝说,盛情难却,我只好硬着头皮应下。
片刻后,老板端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炖鱼。好友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了一大块鱼肉,直接塞进我的碗里:“我们当地人都是这么吃的,一瓢一瓢地来!”
我迟疑地端起碗,先是小心翼翼地闻了闻,竟没有记忆中那股刺鼻的腥味。再凑近细嗅,隐约能闻到胡椒的辛香。碗中的鱼肉呈现诱人的金黄色,用筷子轻轻一拨,内里露出雪白的鱼肉,纹理分明,竟如凝脂般晶莹。我夹起一小块放入口中,顿时,鲜嫩的鱼肉在舌尖化开,浓郁的汤汁带着微微的辛辣,竟完全掩盖了记忆中的腥味。
这次品尝成为一次难忘的美食体验,武潭鱼彻底改变了我对鱼肴的认知。当地人不无自豪地说:“只有在武潭镇才能吃到地道的武潭鱼。”起初我还不信,后来在县城、市里多家餐馆尝试,始终未寻到那个独特的味道。
那初次品尝的滋味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当工作疲惫、心情烦闷时,总会莫名地想念那一口武潭鱼的味道。有时深夜加班结束,即便已近凌晨,我也会驱车几十公里专程前往武潭,只为那一碗能慰藉心灵的鱼汤。细细想来,仿佛只有武潭镇的这道美食,才能真正抚平我的忧愁。
武潭鱼为什么这么吸引人,据桃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寻味桃花江》,20世纪80年代,马迹塘水电站建成后,蓄水而成平湖,形成了绿柳含烟、沙鸥细浪、“湖光万顷连天碧,山色无边引水长”的优美风光。湖长十里,水深面阔;湖底岩石,蛭虫伴生;湖水清澈,水草青绿,这些都为鱼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武潭鱼肉质细嫩、紧致、无腥气,味道甘甜、鲜美、纯天然的品质。
后来,因实在太忙,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未吃武潭鱼,前不久,我因工作的原因,再次到武潭,又食武潭鱼,味道依然鲜美,当熟悉的鱼香再次萦绕舌尖时,我突然明白,这味道里沉淀的不仅是湖光山色的馈赠,更藏着母亲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