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明之《火种》:镌刻于工业画卷中的时代强音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5 04:03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艾明之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开创者与重要实践者之一,以其敏锐的社会触角与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长篇小说《火种》,是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心熔铸时代精神与工人阶级壮阔史诗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北平长辛店铁路工厂这一旧中国典型工业场域为叙事空间,深刻展现了早期铁路工人在三重压迫下的苦难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觉醒、团结、抗争,最终迎来解放曙光的光辉历程。《火种》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被誉为新中国工业题材文学的奠基之作。

扎根时代的厚土:艾明之的人生履历与《火种》的诞生根基

艾明之的人生历程饱含着时代的风霜雨雪,这成为他后来创作《火种》的不竭源泉。他幼年历经战乱,在颠沛流离中目睹了旧中国的满目疮痍和底层民众的深重苦难。他自己曾坦言:“我的童年是在流浪中度过的,从上海到武汉再到广州,日本人的炸弹、饥饿、人世的冷漠,全都经历过。”这种切肤之痛,使他天然地关注最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尤其对工人阶级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抗争怀有深厚的感情。

1950年代初,新中国的朝阳普照大地,文艺界响应时代号召,大力倡导“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深入生活”创作思想的指引下,艾明之毅然走向工厂车间,选择扎根于历史悠久的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这是一处具有深厚革命历史积淀的地方,曾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摇篮。艾明之在此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在后来的访谈中多次强调这段经历的重要性:“在长辛店的日子是我真正的课堂。听老工人张荣师傅讲述他们在军阀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如何受压迫剥削,如何开始自发抗争,后来又如何找到了党、看到了希望……这些真实的故事,活生生的形象,让我找到了写作的方向。”

“十七年文学”中“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应当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应当热情地歌颂新人物、新思想”的时代精神直接促成了《火种》的酝酿与创作冲动。艾明之怀揣着以文学“为工人阶级树碑立传”的庄严使命感,将以长辛店为核心的工人斗争史进行艺术提炼。倾注数年心血反复打磨、扩展,最终出版了这部长篇巨著,艾明之凭借此作奠定了其在新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熔炉中的精粹:《火种》的核心内涵与不朽形象

《火种》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真实,全景式地描绘了旧中国铁路工人悲惨的生存境况,深刻揭示了他们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

小说以触目惊心的笔触,勾勒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辛店铁路工厂宛如人间地狱的黑暗图景。工人们在帝国主义资本、中国官僚资本和封建把头构筑的三重压迫网络下苟延残喘。超负荷的劳动、恶劣的生存环境、微薄且被层层盘剥的工资,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人身侮辱乃至殴打虐杀,构成了他们日复一日的噩梦。作家通过对工人家中妻儿忍饥挨饿、工人被工头随意打骂致残甚至投入“积骨堂”等血淋淋细节的描写,将这暗无天日的生存本质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正是在这令人窒息的黑暗中,蕴含的阶级仇恨如同地下奔突的地火。小说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工人由个体反抗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集体斗争过程。以王大勇为代表的工人,开始是出于本能的义愤和生存需求进行自发抗争,如破坏机器、与小工头冲突等,这些抗争虽然蕴含着反抗精神,却屡遭挫折甚至付出惨痛代价。小说深刻之处在于,它艺术地呈现了时代的转折和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作用,一批受“五四”新思潮影响或受过党初步教育的先进青年如柳竹青、赵大海,开始尝试在工人中传播革命思想。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驱在长辛店开办劳动补习学校的史实在小说中得到艺术的反映。正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和共产党人深入细致的工作,像柳竹青这样有着强烈改变自身命运愿望又处于迷茫中的青年工人,才实现了思想上质的飞跃,从个人命运的怨愤提升到为整个阶级谋解放的崇高理想。柳竹青形象的成功塑造,被公认为艾明之笔下人物艺术的一大高峰,她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血泪教训和理性思考,是那个时代无数觉醒工人的艺术化身。

围绕着柳竹青等核心人物,艾明之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可歌可泣的工人群像。坚毅刚直、斗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工人形象如张老爹,疾恶如仇、行动果敢但尚需思想引领的青年工人如王大勇,以及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走向成熟的革命工人领袖如赵大海,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壮阔的工人阶级革命英雄谱系。尤其是小说后半部波澜壮阔的护厂斗争高潮,既是惊心动魄的情节高潮,更是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以主人翁姿态捍卫新生革命成果,迎接解放与新生的命运交响。小说结尾时,经历血与火考验的工人们,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和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忱,真正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经典的回响:《火种》的艺术匠心与茅盾的洞见

《火种》作为一部跨越时代仍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历史内容,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火种》展现了一种自觉融合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与浓厚抒情色彩的独特风格。小说叙述扎根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剖析中,严格按照历史的真实逻辑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无论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还是情节推进,都力求反映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本质。同时,艾明之的笔端饱含深情。他极其注重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的真挚情感。柳竹青在思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挣扎、痛苦与喜悦;王大勇、赵大海等人身上质朴的阶级兄弟情谊和对光明的坚定期盼;张老爹等老一代工人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牺牲精神,无不倾注了作家深厚的情感。这种宏大叙事与细腻抒情相结合的笔法,既保证了史诗的厚重感,又赋予了作品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对于《火种》的艺术成就,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曾在《收获》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中给予了高度肯定和精辟阐释。茅盾先生肯定了《火种》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开拓性意义,指出“《火种》在努力实践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它为我们展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的画卷……作者不是简单地陈列苦难或描写斗争过程,而是力图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那个时代的本质矛盾”,精准地点明了《火种》在思想和艺术深度上的追求。其次,茅盾敏锐地捕捉到了艾明之在塑造人物、尤其是塑造工人形象方面的突破。他认为相较于当时不少工业题材作品中流于表面化的技术过程描写或矛盾冲突处理,《火种》成功地将焦点放在人本身,放在塑造具有血肉之躯和丰富灵魂的工人典型上。“柳竹青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她不是一个概念化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女工。她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既有普遍的时代烙印,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对工人阶级的启蒙教育是如何深入人心的”。这一评价,深刻揭示了柳竹青形象超越文本本身的社会典型意义和艺术价值,奠定了这一文学角色在新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地位。茅盾先生的评价,是对《火种》文学价值的权威认定,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文坛对工业题材创作的深入思考。他着重指出《火种》的“历史画卷性质”,认为它“不仅具有认识价值,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期望它能激发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在茅盾评论的引导下,《火种》作为新中国工业文学典范的地位得以确立并持续影响深远。

淬炼与新生:手稿之痕与版本之辨中见证的经典之路

《火种》能成为传世之作,非一日之功,艾明之对其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的创作过程,清晰地留存于珍贵的手稿印痕与版本变迁之中。现存藏于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的《火种》部分原始手稿,是追溯艾明之艺术匠心最直接、最可靠的物证。手稿空白处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示了艾明之对人物塑造和情感的真实性追求近乎严苛,这些珍贵的手稿痕迹,是艾明之“不将就”“力求形神兼备”创作态度的铁证,其核心便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火种》问世后,并非凝固不变,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再版与修订,忠实记录了作品自身与时代语境的微妙互动。初版本是该书艺术风貌的首次完整呈现,再版时艾明之对此书进行了部分修订,在后来回忆中也提到:“再版时对个别情节和人物描写作了压缩和淡化,更着力突出斗争的集体性和坚定性。”这次调整强化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性和工人阶级在党领导下的高度自觉性。

1980年代初,艾明之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对《火种》进行了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增订,此版本最具特点之处在于部分恢复了早年版本的叙事风貌,特别是恢复了一些被认为是展现人物更丰富侧面的“被认为‘中间’色彩的”情节描写以及某些环境氛围的细节描写。同时,在保持原有基调和主线的前提下,对整体语言进行了润色修改,使其更加精炼、更有力度。“此版《火种》是在更尊重历史环境和文学创作规律的前提下的一次回归与提升。它不是颠覆,而是去蔽与打磨,使其思想艺术的原本光泽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至此,《火种》经历了从初生、历经考验到恢复生机的完整出版旅程。这部著作的手稿与不同版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生命史的完整链条,清晰印证了这部经典巨著在时代的淬炼中愈发显现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坚韧历程。

结语

六十余载光阴流转,《火种》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光焰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下更显其灼灼真金般的艺术价值与思想穿透力。它以高度现实主义的笔触,为波澜壮阔的中国工人阶级革命史册锻造了一尊不朽的艺术丰碑。它塑造的柳竹青、王大勇等经典工人形象,早已融入新中国人民精神谱系的集体记忆。艾明之以深沉的阶级情感、精湛的艺术手腕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意识,在《火种》中凝聚了一种深沉而高扬的文学精神,扎根人民、洞察历史、塑魂立魄、引领风骨。这精神是《火种》的魂,亦是一个时代文艺的根。在艾明之百年诞辰的历史节点上,《火种》的艺术生命力愈发昭示着一条真理,真正伟大的文学,必是从时代深处迸发的光亮。这光芒照亮了历史的幽微,也点燃着后人前行的信念,更启示着当下中国的写作者们,唯有秉持对人民的深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永恒的追求,才能在新的时代熔炉中,淬炼出不辜负伟大时代的文学新经典。这精神火炬,将伴随新时代征程,生生不息。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馆员)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