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多一度丨闰六月其实是“时间补丁”?天热和闰六月有关吗?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4 16:03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农历乙巳蛇年是个闰年,被安置了一个“闰六月”,年长384天。这个“闰六月”将从7月25日开始,持续29天。什么是“闰六月”?天热和“闰六月”是否有关?一起来和小编打开“时间密码”。

为什么是“闰六月”而不是“闰五月”“闰七月”?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闰月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王科超表示,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它实际上是遵循太阳和月亮运行规律所制定的,是一部阴阳合历。

阳历: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平均年长是365.2422天; 阴历:是以朔望月为基础,反映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一个朔望月平均周期29.5306天。

因此我们农历当中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小月是29天,大月是30天。

如果一年当中只有12个农历月,那么年长平均是354天,这要比阳历的年长少了大约11天,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寒暑颠倒的现象,春节有可能在夏天来过。因此中国古人想到了“置闰”的方法,通过每两到三年增加一个闰年的办法,使得农历的平均年长与阳历的年长相一致,而多出来的这一个农历月就是闰月。

王科超解释,二十四节气是“置闰”的一个重要规则依据。从立春开始,偶数排序的被称为中气,像夏至、大暑和处暑都是中气。其中包含大暑的农历月为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为七月,但是在今年的农历当中,农历六月之后的农历月,它只包含了立秋这一个节气,而不包含处暑,所以六月之后的月份被称为闰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才被称为七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采用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公历遵循太阳周年视运动,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分为12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28天四种,均是人为规定),全年365天或366天;农历是以月相盈亏兼顾太阳周年视运动两个自然周期为依据制定,一年12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一个公历年和一个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置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杨婧解释说。

乙巳年的“闰六月”就是上一个月即六月的闰月,只有节气立秋,而中气处暑则在农历的七月初一。这个“闰六月”从公历7月25日开始至8月22日结束,共计29天。

杨婧表示,闰月现象每隔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且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闰六月”上一次出现在2017年,农历丁酉鸡年,下一次则出现在2036年,农历丙辰龙年。

今年三伏天短10天为啥还多一个闰月

专家介绍,增加闰六月后,今年农历乙巳蛇年的总时长,达到384天,比平年多了19天,这多出的一个月,就像给时间“打补丁”,确保农历八月依旧对应秋分,腊月依旧连着大寒,让四季和月份始终“对得上号”。

中伏长短,决定三伏天长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王科超表示,初伏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起10天,末伏是在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10天。

初伏和末伏中间的日子为中伏。中伏有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这主要是因为从夏至到立秋,这两个节气之间如果只有4个庚日,这一年的三伏天就只有30天;如果是5个庚日会有40天。

专家介绍,闰六月的存在,改变了三伏天在农历月份中的分布对应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三伏天炎热的本质。

更多阅读:为什么“三伏天”有长有短?入伏后未来30天要怎么过?

遇上“闰六月”夏天会更热?

有观点认为,闰六月形成“双春年”,夏季时间延长至四个月,可能加剧冷暖空气的拉锯战,导致极端天气,真的是这样吗?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王爽否认了这一说法:“闰月仅仅是一个为保证阴历年能和阳历年同步而做的‘数学游戏’,与地球的具体气候无关。”

“最近的天气异常,和闰六月没有关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也认为,“最近几天的湿热,从天气上看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主要是副热带高压提前西伸北抬,高压脊西北侧的黄土高原、华北地区天气扰动较多,水汽输送充足,降水偏多;从气候上看,主要是因为前十余年北方雨水总体偏多,土壤湿度大,植被生长好,蒸散发比较强,本地的水汽供应量也充足,有助于提高空气湿度。”

天气气候的季节内循环,不仅和公历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有关,还和大气过程,以及气候长期变化及其背景有关,比如全球变暖主要由碳排放等人类活动驱动,远超闰月等天文现象的影响。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告诉记者,“双春闰六月,伏天蒸桑拿”背后的逻辑,更多的可能还是夏季“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即夏季风带来降水的同时伴随高温。“当副热带高压强盛时,其笼罩区域高温范围广;在副高边缘,水汽条件好,就易形成强降雨天气。”

“预计今年夏季全国整体温度将相对偏高,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高温伏旱。对北方地区来说,高温将与强降雨交替出现,导致间歇期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胡啸说。

遇到“闰月”不宜“嫁娶”“动土”?

关于“闰月”,在民间流传着一些说法,认为闰月不宜“嫁娶”,不宜“下葬”,不宜“动土”。是否真有这样的“传统禁忌”?对此,天文专家明确表示,“闰月”是农历历法上的巧妙安排,系正常历法现象,不论“闰”哪个月,公众要以平常心来坦然对待,不必将其与婚丧嫁娶、吉凶福祸相联系。

“双春闰月不上坟,既非传统,也非习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说,“从来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显示,双春加闰月出现的时候,不宜上坟祭扫。事实上这也不具备可行性,因为闰月一般四年一次,往往也会伴随双春,如果不能祭扫,岂不是古人每隔几年就有一年不能祭扫?过去现在,都没有这样的现象。”

真相需要时间去验证,而谬误流传只需要一条谣言,还要花费无数精力去辟谣。施爱东说,“谣言流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般人不会纵向比较,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觉得双春、闰月这样的现象很罕见,这就为谣言提供了土壤。”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健康时报、人民日报、新京报

编辑 常江

校对 赵琳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