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田间,小学生惊叹种地新招,粮食安全谁来守?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4 15:09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一架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嗡嗡飞过,喷出薄薄的雾气,几分钟就把半亩地的农药撒完了。孩子们站在田埂边,瞪大眼睛,嘴里啧啧称奇。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天津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里真实的一幕。大中小学的学生们来到这里,用田野当课堂,学科技,懂粮食,感受种地的不容易。

小学生们刚到稻田边,就被那架无人机吸引了。老师说,这家伙一分钟能干完半亩地的活,比人手快30倍!孩子们围着看,有的还踮起脚尖,想摸摸无人机。旁边的育种基地里,摆着不同品种的稻穗标本,老师拿着老式插秧工具和智能育种箱比划。一位小朋友突然喊:“原来种水稻不用老弯着腰了!”这话让大家都笑了。科技让种地变轻松,可粮食的珍贵,还是得从心底里明白。

初中生们走进了田间管理区,亲手体验种地的活。带队老师指着远处的智能灌溉设备说,现在一亩地能产1200斤稻谷,可过去只能收一半不到。这些设备让水用得更精准,但老师也提醒:要是浪费粮食,再好的技术也白搭。活动后,学生们开了班会,讨论“拒绝浪费,守护粮仓”。他们画了手抄报,做了主题板报,写下“珍惜粮食,从我做起”。这些作品不只是好看,更是他们对粮食安全的承诺。

高中生们去了旁边的生态农场,亲手除草、施肥。他们发现,除草得小心区分秧苗和杂草,一不留神就可能拔错。干了半小时农活,腰酸得直不起来,学生们感叹:种地真不简单!带队老师说,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好稻米的自给率还得提高。他拿出记录,告诉大家“津川1号”稻米比普通稻米贵30%,因为品质更好。学生们边走边记,笔记本上写满了“生态价值”“产业链”这些词。

大学生们则深入科技小院的功能区。种子检验室里,老师说每批种子要过12道检测关,才能下田。土壤水质检测室里,仪器在分析数据,决定怎么浇水施肥。加工室里,糙米经过去壳、抛光,变成晶莹的大米。品质分析室里,学生们看到仪器测出稻米的淀粉含量,这关系到米饭好不好吃。无人机室里,摆着整齐的植保和测绘无人机,学生们看呆了。老师总结:从种子到米饭,得过28道科技关。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田间地头的实践,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小学生们学会了爱惜粮食,初中生们懂得了节约的重要性,高中生们明白了科技对农业的帮助,大学生们则看到了科研的意义。项目组的李教授看着学生们在烈日下忙碌,汗水湿透了衣背,却依然专注。她说,这些年轻人把知识种在泥土里,把热情融进田野里,展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这场活动不只是学种地,更是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学生们从观察到动手,再到思考科技的力量,每一步都在成长。小学生们在田埂边看无人机,初中生们讨论节约粮食,高中生们记录农业数据,大学生们探索科研创新。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在和稻米“对话”中,明白了粮食安全的意义。

中国粮食安全的故事,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但耕地面积没怎么变。这靠的是杂交水稻、智能设备这些“黑科技”。可粮食安全不只是产量高,还得让每个人都珍惜手里的饭碗。学生们在田间学到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责任。

活动里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初中生们在班会上说,节约粮食就像管好自家厨房,不能随便扔剩饭。高中生们则聊到,种地就像做家务,看似简单,其实处处有学问。这些“家事”比喻,让复杂的粮食安全话题变得亲切。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无论是城里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孩子。

这场田野课堂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让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小学生好奇无人机,初中生关心粮食浪费,高中生思考农业发展,大学生憧憬科研未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粮食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有人说:种地不只是农民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你觉得呢?粮食安全离我们有多远?是碗里的米饭,还是田里的汗水?或许,下次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能多想想这份来之不易。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