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理” | 马明宸:当代绘画主题弱化问题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4 06:03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中国美术报》第407期 学术聚焦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为了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作用,本报特开设“艺术有‘理’”栏目,这是对新时代文艺评论使命的回应,也是助力中国美术评论体系建构的具体行动。

学术主持:徐涟

我国的传统绘画在20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下,开始走出传统文人的闲情逸致表现与笔墨核心,现当代的文艺逐渐转变社会职能与功能,用艺术干预社会、表现时代主题,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用文学艺术表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潮主题,也诞生了不少的经典作品。但是进入新时期,我们就再度面临着一种时代思潮转换,学界就开始反思批判,认为前段时期的艺术过度用于叙事、描摹和记录,太强调思想主题的表现,这就使艺术丧失了它应有的形式与审美品格,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灭失了艺术本身的独立价值。于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的绘画一直在朝着走出主题性、弱化主题表现转变,朝着文化主题、泛主题甚至无主题这个方向,出现了古典人物和边疆少数民族题材、远离社会的新文人趣味,甚至抽象荒诞、纯形式材料语言探索的无主题作品。

在这种艺术思潮的推动下,今天我们的绘画,大家有意避开现实题材这一关键词,绘画主题性就丧失了,大家都在玩弄形式笔墨与题材素材,又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题材的公式化与概念化中去了。我们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缺少实际生活体验,概念性的铺展演绎主题思想的作品为“公概化”,同样今天也有些因为缺少生活实践与主题性抒写,而纯粹搬演人物、山水、花鸟画的题材元素、搞构图组合甚至笔墨游戏,这样的作品也是另一种“公概化”,只不过不再是主题的公概化,而是形式题材的公概化。今天的绘画普遍存在的图像化和图片化的问题,缺少精神内蕴与主题抒发,过度纯化、雅化没有了生活气息,这样的作品只能给人一些视觉的娱乐和感官的刺激,无论如何也深入不到观者的内心里去,不会触及灵魂这个层面。

没有了基本叙事与人文抒发的纯粹的题材作品画千古不变的纯自然物象,绘画也就丧失了它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也就没有了人文印记与生活气息,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绘画所面临的严重的思想与精神空白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那个年代的主题性创作与叙事性作品,在这个背景下重新审视一下,或许能够获得一些新的认识。最基本的人文元素比如点景人物、建筑植被等能为作品带来最基本的时代气息,这是“人文化”的第一步;然后是人物活动、情节场面就更加具体和突出,使作品的人文内容与生活气息更加浓郁,还包括地域物候、乡土民俗、个体经历这些更是艺术主题性表现的重要元素。

艺术表现不是选择没有时代印记与地域特色的千古不变之物才更为纯粹和稳妥,而是要以人的社会生活与情感体验为源泉与母体,一切的艺术包括没有人物形象出现的纯粹的花鸟画与山水画,也都是要表现人的社会生活这个主题,无我之境亦必有我在。只不过没有人物和叙事的纯自然物象的主题性表现更加有难度,是在冰面上跳舞,所有的物象更要经过人的情感的深层过滤与熏陶,经过了更加困难的拣选与提炼,含而不露、大言不语,表情达意、不露斧痕,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背后的构思立意功夫更大,所以给人的感觉含蓄蕴藉、风情万种。

艺术创作到了最后其实就是艺术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感慨自己的亲力亲为,通过发掘自己身边的时代与乡土元素来咏叹人文与存在,经由一己的生命感悟来发现关于存在的一些冥想,所以艺术创作要用叙事、要有生活,要用人的思想情感来打动观者的内心,获得灵魂的共鸣。绘画与艺术的核心还是人,人的生活与情感才是主题与核心表现,而远非单纯的形象或笔墨、构图或效果。所以人文叙事这个东西是绘画表现的重要手段,生活感悟是统合形式材料的核心枢纽,是为形式赋予灵魂的东西。

我们今天的许多绘画就缺少了这种人文表达,技术材料虽然都完善了,作品却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这个时候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那个年代的叙事性与主题性、社会性与人文性,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启迪。当然回顾也并不是要回归政治主题,也不是都要求必须画人物或者讲故事,而是启发和恢复艺术家的主题性构思立意能力,从而提升作品的精神属性。其实艺术的主题表现是非常宽广的,生活中的真、善、美浪漫与诗意,乡情、友情、亲情、爱情,乡土故园、生活记忆,关于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的生存感悟,总之艺术要回到人、回到社会、回到人的生活本身。

有人说写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也还不是根本的路径,写生作品如果没有主观生活感受的话也还是没有感情的图像。不少的写生作品尺幅巨大、形象巨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知所云,我们今天的绘画成了“空山不见人”的形式符号,虽是有我之境亦无我在,这些都走出了艺术的本质边界,所以就成了图像抄袭。没有了精神属性,作品就成了物质性的窗帘和床单,像大花布,这是现代绘画存在的普遍问题,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有主观表达,所以读者就只能感觉不知所云。

艺术史发展到任何时候,生活这个本源永远是不变的,形式笔墨、题材符号永远还是第二位的东西。回到生活、回归原点,这才是能解救当代绘画的根本路径。绘画的出发点就是人的生活感怀,以此作为整个绘画的根本点。从生活本身出发、从情感与叙事的文学表达开始,把心思用在紧要处,以主题表达为根本、追求主题表达的完整,一幅画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虽然形象与笔墨未必完整,但是表达是完整、充盈和丰富的就可以了。不要从题材、体裁、形象、笔墨、构图出发,更不要把这些东西作为创作的根本与枢机,回到生活、有感而发,有所思才画,不要把形式笔墨、题材符号作为目的。

所以,在此呼吁艺术家们都回归生活,哪怕是先回到记录与叙事的层面,这也是一种进步。艺术创作的本质不就是一种人文纪事吗?艺术也不需要再创造另外一种抽象的形式符号来表达自己,它就是把艺术家的体验与感受融化在形象形式、情节场景之中,学会审视与反思自己,你所生长的乡土故园、时代节令、地域风物、风情习俗,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建议学习绘画不要从临摹古人的笔墨开始,要从学习作诗为文开始,这样就不会偏离构思立意这个核心了。■

作者介绍


马明宸,北京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四部,在《美术》《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百余万字。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