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读报|《中国美术报》2025年第23期导读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22 06:03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中国美术报》第407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让学术收藏成为精神磁场——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开幕侧记

●诠释经典价值 引领创作方向: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众家谈

● 中国国家画院2025年重点展览

02

学术聚焦

●艺术有理|马明宸:当代绘画主题弱化问题

● 一家之言 | 林宏:地域文艺理论的编纂之道

● 回音壁

03

美术新闻

●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

●新现场·新未来——202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

● 学院星空——名师提名展在济南举办

● 艺坛短波

04

艺术家

● 贾广健、王辅民双个展

● 卢禹舜、李厚贤:丹青写意新时代 雅乐和鸣好家风

●宿利群:覆·补

●朝向宇宙的回归——姜淼专访

05

专题

● 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红旗漫卷——福建省美术馆馆藏闽地红色革命主题作品研究展举办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晔兮如华——董菲中国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拈花问影——陈苗作品展在京举办

06

域外美术

●海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巡礼|柏林:在历史中焕新的艺术之都

●每周视点|卡塔尔女画家作品点亮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推介|费尔南多·索贝尔:秩序至关重要

●展览推介| 梵高的影响:创造的热情

●新作推荐|安尼娅·霍布森《“亲爱的”女士》

07

副刊·专题

● 以终为始:郑振铎的美术史课

● 汉字抽象雕塑《大暑》:文化传承的“活化标本”

● 牛晓林:我在美国教美术 用形象思维开启孩子的创造力

● 唐彩绘陶缩脖俑:徘俑“喜剧人”

美术聚焦


让学术收藏成为精神磁场——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 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开幕侧记

7月13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主办的“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东楼展区一层开幕。

开幕式上,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宣布展览开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腊翊凡出席开幕式。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红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高云,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来自社会各界300余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展览展出来自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吴祖光、新凤霞、卢光照等老艺术前辈家属,李宝林、陈家泠、姜宝林、庄寿红等当代前辈艺术家,以及陈玉树关于新时代古典家具、郑长来关于清代沉船“泰兴号”打捞瓷器的慷慨捐赠。这些无偿捐赠的作品及文献,形态丰富、意蕴深广、价值深远,填补了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多项学术空白。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6日。■


诠释经典价值 引领创作方向: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众家谈

中国国家画院2025年重点展览

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集美术创作、研究、教学、收藏、普及和交流于一体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变革,其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创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具备创作、研究、展览、交流、收藏、培训等多种功能的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根据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40多年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很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和美术作品。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面临新时代中国美术现状,就如何发挥中国国家画院在中国美术界的“领头雁”作用,提出“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的学术主张,并总体策划了中国国家画院重点展览。现就中国国家画院2025年重点展览予以推荐。

学术聚焦


艺术有理|马明宸:当代绘画主题弱化问题

在此呼吁艺术家们都回归生活,哪怕是先回到记录与叙事的层面,这也是一种进步。艺术创作的本质不就是一种人文纪事吗?艺术也不需要再创造另外一种抽象的形式符号来表达自己,它就是把艺术家的体验与感受融化在形象形式、情节场景之中,学会审视与反思自己,你所生长的乡土故园、时代节令、地域风物、风情习俗,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建议学习绘画不要从临摹古人的笔墨开始,要从学习作诗为文开始,这样就不会偏离构思立意这个核心了。

家之言林宏:地域文艺理论的编纂之道

一部成功的地域文艺理论作品集,其终极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保存与展示,更在于激活地域文艺理论与当代的对话。编纂者需怀着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以严谨的学术方法为舟,以敏锐的审美判断与批判性思维为桨,穿越时间长河,挖掘出塑造地方文艺灵魂的思想结晶,使其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回音壁

美术新闻


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

7月16日,“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从文物视野出发诠释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内涵。

新现场·新未来——202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

7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指导,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成渝美术馆联盟学术季——“新现场·新未来:202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高质量发展论坛暨联盟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

学院星空——名师提名展在济南举办

7月10 日,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主办,相关驻济高校共同参与的首届“学院星空——名师提名展”暨“学院星空——馆校共建座谈会”在济南市美术馆举办。

艺坛短波

艺术家


贾广健、王辅民双个展

7月1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美术馆主办,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工写之间——贾广健艺术展”和“民间表现主义——王辅民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工写之间——贾广健艺术展”在“大道不孤——2024 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墨有心香——贾广健作品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最新的作品,其中包括贾广健重要作品创作文献、工笔花鸟、没骨花卉、写意花鸟、山水写生、版纳写生等,呈现艺术家近期深入生活、师法自然的创作成果。“民间表现主义——王辅民艺术展”以80余件作品呈现王辅民的创作核心:汲取中国民间艺术原生态精髓,与西方现代美术交融嫁接,形成“民间表现主义”风格,强调意象与意境的表达。

卢禹舜、李厚贤:丹青写意新时代 雅乐和鸣好家风

7月13日,由第二届珠海家风家教传承发展组委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丹青写意新时代·雅乐和鸣好家风——卢禹舜、李厚贤艺术赋能珠海家风建设论坛暨主题画展”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作为第二届中华民族家风家教传承发展展览会的核心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近60件两位艺术家近年来的力作,涵盖山水、人物等多个题材,既有传统水墨的写意神韵,也蕴含现代艺术的抽象哲思 , 更通过艺术形式深入探讨中华家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方向。

朝向宇宙的回归——姜淼专访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图景中,艺术家姜淼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具有观念价值的艺术实践,确立了自身的艺术坐标。她的艺术实践,植根于东北故乡的生活经验,发展于对艺术本质的不断探索,最终聚焦于对宇宙秩序及其“真善美”内核的呈现。近日,在与笔者的深入交流中,姜淼分享了她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历程。

姜淼的艺术启蒙,源于东北故乡的环境,特别是夜空中的繁星景象,深刻影响了她的早期认知。在姜淼看来,宇宙的本质是真善美,它如同光明,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而艺术,则是她个人“回归宇宙的方式”。

宿利群:覆·补

7月12日,“覆·补——宿利群新作展”在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举办开幕式。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展出了艺术家宿利群创作的油画、水墨、手稿以及装置艺术等80余(组)件作品。

专题


红旗漫卷——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作品选刊

7月11日至8月10日,由福建省美术馆主办的“红旗漫卷——福建省美术馆馆藏闽地红色革命主题作品研究展”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该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本次展览着眼于福建红色革命历程,以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古田会议的召开为重要起点,深入挖掘闽地爱国英雄事迹,传承弘扬福建红色文化。展览以时间为轴,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时间线索,分为三大篇章:“金瓯一片:抗战的先声”“风展红旗:古田的铸魂”“可以燎原:全民的抗战”,通过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漆画等形式的49件馆藏作品,系统回顾闽西人民在东南抗战史上为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贡献,彰显其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先锋地位。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晔兮如华——董菲中国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7月1日至6日,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洛阳美术馆(洛阳画院)、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共同承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晔兮如华:董菲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共展出艺术家董菲近年创作的40余件作品,勾勒出其花鸟画的艺术面貌。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拈花问影——陈苗作品展在京举办

7月7日至11日,由《中国美术报》社主办、《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承办、杭州国画院申报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拈花问影——陈苗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共展出艺术家陈苗近年创作的55件中国画作品,呈现出其在水墨人物与花鸟画领域的艺术探索。

域外美术


海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巡礼|柏林:在历史中焕新的艺术之都

每周视点|卡塔尔女画家作品点亮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推介|费尔南多·索贝尔:秩序至关重要

梵高的影响:创造的热情

新作推荐|安尼娅·霍布森《“亲爱的”女士》

副刊·专题


●以终为始:郑振铎的美术史课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文博事业的领导者,郑振铎为“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设中国美术史课,正是以这种清晰的目标作为导向,从终点到起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考古学、美术史学做逆向规划。在这启始的第一讲中,他高屋建瓴提出的问题,是新中国文化建设厚重的基石。

●汉字抽象雕塑《大暑》:文化传承的“活化标本”

从某种意义来看,《大暑》的价值远超一件艺术作品。它是文化传承的“活化标本”,是文明对话的“柔性使者”,更是精神建构的“社会锚点”,在个体化时代提供着集体共鸣的可能。当我们在金属与水的对话中读懂它的故事,实则是在触摸这个时代最迫切的精神需求——对传统的敬畏、对差异的包容,以及对生命本真的回望。


牛晓林:我在美国教美术 用形象思维开启孩子的创造力

近日,牛晓林的新书《我在美国教美术:用形象思维开启孩子的创造力》出版。书中,作者提出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教画画”,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美术获得终身受益的创造力。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美术教育的认知理念,更揭示了艺术思维在跨领域发展中的价值,他让我们看到,学美术的孩子未来不必囿于画布与颜料,而是能以“形象思维”为钥匙,在科技、设计、教育甚至商业创新中开辟新天地。本期《中国美术报》,特别邀请牛晓林分享其对形象思维的思考。

唐彩绘陶缩脖俑:徘俑“喜剧人”

唐彩绘陶缩脖俑这尊小小的陶俑,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它让我们看到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开放与包容,也让我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下次当你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不妨在唐彩绘陶缩脖俑前驻足片刻,听听它穿越千年传来的心声。正应了那句话:盛唐的伟大,从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敢哭敢笑、生机勃勃的烟火人间。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