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994.8亿斤,保持了稳定的产量水平。这份稳定的产量背后,金融支持不可或缺。它如活水源源不断地精准滴灌,滋养着从播种到收购的每一个环节,为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底座。
在生产阶段,信贷资金为农户和农企“输血供氧”。农业生产前期投入大,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都需要充足资金。今年夏粮播种初期遭遇旱情,形势一度严峻。各地金融机构迅速响应政策号召,创新产品、优化流程,第一时间把“及时雨”送到田间地头,让种粮主体有底气抗旱保墒,确保夏粮稳产。
收购环节的资金保障同样关键。金融机构运用收购贷款、仓单质押等多元工具,为粮企提供资金支持,力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既保护了农户种粮收益,也稳住了市场预期。
风险防控方面,农业保险为夏粮撑起“安全伞”。小麦种植险、气象指数险等特色产品覆盖产前、产中、产后。一旦遭遇旱、涝、风、雹等灾害天气,农民可快速获赔,减少损失。
产业升级同样离不开金融加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技术、智能装备、仓储物流的投入,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落地,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当然,金融支农仍存短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最后一公里”尚待进一步打通;农业保险赔付标准、风险定价仍需细化;金融机构对涉农主体的风险评估能力还有待提升。政府、金融机构、农业企业需协同发力,持续破题。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让金融活水更精准、更高效地润泽沃野,使夏粮丰收成为常态,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