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摸鱼”找灵感?李贺把失意“爆改”成诗意!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8 17:33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当这句震铄古今的诗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看到那位骑驴苦吟的“诗鬼”李贺,正从河南的山水间缓缓走来。


李贺,这位中唐时期的璀璨诗星,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虽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后裔,却家道中落。他短暂的一生,如同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却留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诗篇,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被后世誉为“诗鬼”。

这位唐代最富想象力的诗人,他的一生虽如流星般短暂,却在大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河南,这片土地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见证了他的成长、失意与辉煌。今天,我们就跟随李贺的足迹,走进他的诗意世界。

昌谷故里:神童的诗意摇篮

李贺的少年时代,大多在宜阳(现为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三乡镇的昌谷度过。这里,洛河及其支流连昌河交汇,地形错落,谷地开阔幽静,是长安到洛阳两京驿路的要冲,地理位置重要,风景更是秀丽迷人。

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李贺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在这里开启了他的诗意人生。他很小就展现出极高的诗歌天赋,尤其擅长乐府词句。七岁能写乐府辞章,十五岁便与李益齐名,以乐府诗歌名动京城。


昌谷的山水风光,成为李贺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在这里撰写了《昌谷诗》《南园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等大量写景咏怀的诗句。

《南园十三首·其七》

春水初生乳燕飞,

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

鱼拥香钩近石矶。

诗中“乳燕”“黄蜂”“香钩”等意象,将昌谷的春日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昌谷,虽已难觅唐代风貌,但当地政府近年修建了李贺广场与李贺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与他生平相关的文物史料,还复原了他“骑驴觅诗”的场景。广场上的李贺塑像衣袂飘飘,仿佛正沉浸在诗句的创作中。


如今的宜阳三乡镇,建有李贺故里景区。景区内,李贺雕像屹立,一侧是概述其平生故事的浮雕墙,分为“情系昌谷,游历江浙,知遇韩愈,出仕奉礼,以文会友,投依张彻,稿托子明”;另一侧,则是一排李贺的知名诗歌,与古色古香的街道相互映衬 。来到这里,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李贺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创作的情景。

洛阳扬名:黑云压城惊韩愈

李贺十八岁时,来到洛阳,这座繁华的城市成为了他梦想起航的地方。在洛阳,李贺以一首《雁门太守行》谒见韩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开篇气势磅礴的诗句,瞬间抓住了韩愈的心。


当时的韩愈已是文坛巨匠,对李贺这位年轻人的才华倍加赏识。这次相遇,不仅让李贺在洛阳声名鹊起,也为他的诗歌之路开启了新的篇章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洛阳的日子里,李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他们时常一起出游,饮酒赋诗,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记载:“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贺在洛阳时的自在与惬意,他的诗歌灵感也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源源不断地涌现。

名讳风波:斩断青云梦的利刃

元和五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到河南府应试。他才华横溢,写下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共十三首。这些诗作既严格符合题旨,又能自出新意,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准备前往京城长安参加选拔。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由于李贺在京城写了许多讽刺宦官权贵的诗,加上父亲“名讳”风波,他的仕途之路戛然而止。当时,嫉恨者称,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须行孝道,退出考场。尽管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辩》为他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难抵世俗偏见,李贺愤然离试东归。这次打击对李贺来说是沉重的,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懑与无奈。在离开洛阳前往长安的途中,他写下了《开愁歌》:

《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诗中,李贺将自己的失意与愁苦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二十岁的他本应意气风发,却遭遇如此挫折,内心的痛苦如同枯萎的兰花一般。“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他穷困潦倒又愤懑不平的形象。

诗鬼陨落:最后的岁月

仕途失意的李贺回到了故乡宜阳昌谷。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每天,他骑着一匹瘦马,驮着一个破旧锦囊,后面跟着一个书童,在昌谷的山川间徜徉。


灵感一来,他便当即书写下来,装入囊中,晚上回家后再进行整理。他的母亲常常为他的身体担忧,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吟诗一夜东方白”,正是他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借金铜仙人辞汉的故事,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感和身世之悲。

元和十一年(816年),年仅二十七岁的李贺在昌谷病逝。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想象力丰富,善于运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语言瑰丽奇峭,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品味、去探寻。

济源玉阳山:李贺的“身后神话”

玉阳山作为王屋山支脉,自黄帝祭天、老子修道起便被视为“昆仑余脉”。唐代时更是道教圣地,灵都观、清都观等宫观林立,吸引文人如李商隐在此隐居。李贺虽未入道,但其诗歌中频繁出现的“王母”“赤虬”“玉楼”等意象,与玉阳山的道教传说高度契合。例如:

《天上谣》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描绘仙人驭龙播种仙草的奇景,与玉阳山“黄帝访广成子”“西王母降授丹经”的传说形成互文。

玉阳山的道教氛围,或许为李贺提供了“仙界”“人间”的双重观照——他笔下的神仙世界,既是对现实困顿的逃避,也是对生命永恒的叩问。


李贺去世后,民间流传“白玉楼召记”的传说:天帝建成白玉楼,特派赤龙使者召其作记,其居所“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这一传说与玉阳山的“神仙叙事”高度契合:

玉阳山主峰天坛峰相传为黄帝祭天之处,历代帝王遣使“岳渎同祭”,其“通天”意象与李贺“天帝征召”的神话形成地理呼应;

玉阳山“天书崖”上不可辨识的古文字,恰似李贺诗中“霹雳石文”的现实投射——他的诗歌本身,亦如天书般诡谲难测,需“天上仙才”方能解读。

玉阳山的奇峰、道观、传说,最终成为李贺“诗鬼”形象的文化注脚——他虽未亲至,但其诗歌早已与这片土地的灵性融为一体。正如他在《秋来》中所写:“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玉阳山的苍茫暮色里,或许永远回荡着这位诗人对生命、对永恒的追问。

从宜阳昌谷到洛阳城,从科举考场到文人府邸,李贺的足迹遍布河南的山水街巷。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解读唐代社会文化的钥匙

李贺,这位从河南走出来的“诗鬼”,以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河南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壮志豪情。


当我们站在李贺纪念馆的塑像前,或是漫步在仁和坊遗址的田埂上,仿佛能听见千年前他“呕心沥血”的吟诵声。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消逝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让冰冷的石头拥有了温度。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宜阳的土地上,吟诵着他的诗句,仿佛能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跨越时空对话,领略他那独特的诗意世界。

图文综自:搜狐网、河南文旅、百度百科、自视觉中国

你最喜欢李贺的哪句诗?

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