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冰箱一盘剩菜,65岁男子进ICU躺了9天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8 17:31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盛夏务必警惕“冰箱里的危险”

吃冰箱一盘剩菜,65岁男子进ICU躺了9天

  9个日夜奋战后,老李转危为安

  放进冰箱里的剩菜能吃多久?有人恪守“24小时红线”,有人信奉“冷冻即真理”,更有不少老年人坚信,只要进了冰箱,食物就自动获得了“永生”。

  镇江65岁的老李(化姓)就是“冰箱食物永生派”,一盘在冰箱里放了好几天的猪皮冻,在他看来也是可食用的。就是这一盘猪皮冻,把他送进了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在鬼门关挣扎了9个日夜方才转危为安。

  7月17日,镇江市江大附院ICU主任尹江涛特别提醒:炎炎夏日,务必要警惕“冰箱刺客”,因为一盘剩菜真的可能会致命!

  冰箱冷藏了好几日的猪皮冻“放倒”老人

  6月中旬,老李的爱人去外地旅游,因为老李不太会做饭,老伴出发前特意准备了一些饭菜存放在冰箱,大部分炒菜很快就被老李“消灭”了,唯独那盘“猪皮冻”不停进出冰箱,好几天都没有吃完。

  6月18日,这盘在冰箱冷藏柜里进出了好几日的猪皮冻再次被老李端上了饭桌,吃完没多久,老李身体就出现了异样:先是恶心呕吐、腹泻,接着又发起了高烧,去药房买了些药,吃完并没有好转。6月22日上午,不停上吐下泻的老李已经浑身瘫软,体温一度飙到了39.8℃,得知情况的女儿立即赶来将父亲送到了附近医院。

  接受治疗后,老李情况仍在不断恶化,面色发白,意识模糊,血压低,浑身颤抖,院方建议赶紧转上级医院救治。

  当天下午,老李被救护车转送至镇江江大附院急诊。“结合不洁饮食史、症状和现有的检查结果,考虑为肠源性感染、感染性休克。”重症医学科医生会诊后,立即将老李收治入科,展开救治。

  肠道细菌反复侵入血液,病情反复恶化险象环生

  感染性发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2型糖尿病、脓毒性休克……一连串诊断后,一场“硬仗”拉开了序幕。

  老李已经出现脓毒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该院ICU科主任尹江涛第一时间组织消化内科、感染科、药学部等科室专家展开多学科会诊,予以抗休克、抗感染及血液净化等治疗。

  很快,血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及幽门螺杆菌,这正是老李肠道感染的“罪魁祸首”。病程中,这些肠道细菌反复侵入血液,病情几度恶化,出现血压难以维持、下肢花斑等情况。尹主任带领团队全力施救,共计为老李进行6次血液灌流,不断调整抗生素用药方案。

  经过9个日夜的奋战,终于将老李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冰箱≠保险箱!夏季尤其要警惕冰箱“杀手”

  “大肠埃希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病菌,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传播,常见于熟肉制品、冷荤、生牛奶、蛋及蛋制品,以及部分蔬菜和饮料。”尹主任解释,老李感染该细菌的源头,大概率就是存放在冰箱好几天的那盘猪皮冻。

  尹主任提醒,冰箱不是保险箱,如果存储不当,很可能会和老李一样遭遇冰箱“杀手”。夏日食物极易变质,滋生细菌,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冰箱高危因素也是“盲点”,请大家注意防范。

  剩菜剩饭。风险点:烹饪后营养暴露,细菌极易滋生;反复加热会进一步破坏营养,增加亚硝酸盐积累。

  切开的水果。风险点:切割刀具、案板污染;果肉糖分高,汁水丰富,是细菌温床;表面看似完好,内部可能已变质。

  未经充分加热的熟肉制品/卤味。风险点:加工、售卖环节可能受污染;富含蛋白质,易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制品。风险点:营养丰富,极易腐败;开封后接触空气,细菌加速繁殖。

  解冻过又复冻的肉类。风险点:解冻过程(尤其室温解冻)给细菌大量繁殖机会;复冻无法杀死已产生的细菌,且破坏肉质。

  通讯员 孙卉 钱小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