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的故事时刻在警醒着我们,那就是人不应该硬装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有心之人发现并且被剥夺掉的。
这位姜同学能把类似“主=6”这种明显错误的公式公之于众,这就说明他对数学实则是一窍不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其实也做了姜萍的翻版,他们在一些自己不懂的领域硬装的样子,或者打肿脸充胖子,着实让人感到可笑。
我们都知道,姜萍上的是涟水中专,从学历方面来讲确实没什么可夸奖的。哪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孩子因为中考分流时面临一个不上不下的选择而选择上中专或职高。
往上考的话,其实是能考上高中的,但家里条件一般,不想供他们去学费很贵的普通高中,觉得那样也没什么出路,于是就选择了向下走,去职高。
虽说职高听起来没有普高那么好听,可孩子学一门技术,并且要是在职高也能认真学习、保持初心,不也是挺好的嘛。
但问题在于,中专和职高能培养出多少真正的学霸呢?有些所谓的学霸跟那些高考考了600多分的人比起来,确实是啥也不是。
可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学霸,可比判断姜萍是否能凭借个人之力取得数学国际大赛奖容易多了。而且接下来这个事情,可能连姜萍本人看了都得发笑。
这是一个来自某个职高的男生,他发了一个极具挑衅性的视频,说职高怎么就没学霸了,他想挑战一下普高生和重高生。
结果他挑战的方式就是晒出了自己的英语卷子,大家看完之后差点没憋住笑,因为发现了一个亮点,就是他连最基本的语法都写错了,居然把“i”和“is”连用。
我们正常人说英语不都是说“i am”吗?这可以说是小学三年级就懂的知识,显然他的基础知识很差,所以才会混到这种地步。
要是职高这样都能算是学霸的话,那么姜萍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职高和普高的培养目标从根上就不一样。普高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练的是学科理论、应试能力,目标是往学术型人才方向走;
职高更侧重技能实操,课程里多的是机床操作、电路维修、酒店管理这类能直接上手的本事。
这就像跑步,普高生在塑胶跑道练长跑,职高生在泥泞场地练障碍赛,硬要比谁跑得快,本身就不公平。
但换个赛场,比如企业招工现场,一个能熟练调试机器的职高生,未必比拿着高分的普高生差。
关键是别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先把自己的 “技能长板” 磨到极致。笔者见过一个职高学数控的学生,别人觉得 “职高嘛,混个毕业证就行”。
他却泡在实训车间,对着图纸练编程,手上磨出茧子也盯着精度到 0.01 毫米。中职三年拿了省级技能大赛金奖,被企业提前预定,薪资比同期本科毕业生还高。
这就是职高生的 “学霸” 路径:不在数理化分数上较劲,而是在 “别人不会的我精,别人会的我更熟” 上做文章。
但光有技能还不够,现实里的竞争往往是 “技能 + 学历” 的组合拳。 企业评职称、考资质,常常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这时候就得主动补短板,比如通过职教高考升大专、本科,甚至考职业本科。别觉得 “升学是普高生的事”。
现在职教体系越来越完善,从职高到职业本科、专业硕士的通道已经打通,关键是能不能沉下心,一边练技能一边啃文化课。